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海运资讯

造船业嬗变:乘“机”结构调整

2009-2-20 14:0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隋秀勇
    “国家出台的造船业振兴规划,对造船企业无疑是利好的消息。”在造船业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一位民营造船企业高管告诉记者。
    这是继钢铁和汽车工业之后,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船舶工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受船舶工业振兴规划的提振,中船重工、中国船舶等上市企业的股价应声上涨。
    2月6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最近一期 《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对我国2009年的造船业作出悲观的预测。部分造船企业和业界人士也认为,“规划”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但为我国造船业的复苏和长远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
舶船订单持续萎缩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船舶工业将面临艰难的一年, “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成为艰难的重要表现。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达到4000万载重吨以上,新承接船舶订单可能仅为2000万~3000万载重吨,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降至1.6亿吨左右。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造船企业订单量的下滑,不仅仅是在国内而是全球性的。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也验证了包张静的说法。预计2009年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在继2008年大幅下滑的基础上进一步萎缩,较为乐观的判断,全球新承接船舶订单量约为6000万载重吨;而悲观的分析,很可能降至4000万载重吨左右。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是1.54亿吨。
    辽宁省一家民营造船厂的孙助理告诉记者: “2008年因为我们正在修建船舶下水通道,所以一年没有接新订单,但当时的订船电话一直不断,而且客户主要是来自于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但是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几乎再没有接到一个电话,即使接到电话也是要求延缓交船的。”他的言语中充满焦虑和无奈,“2009年的行情和2008年的行情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对于2009年的造船业形势,他表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09年可能是造船企业最困难的一年,但这仅可能是开始,我们撑不撑得到造船市场的回暖,我现在也没有底。”
造船行业何时回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造船业的困境直接缘于航运市场对船舶需求的减缓和造船业的产能过剩。而 “规划”中 “扩大船舶市场需求”,让部分企业察觉到造船业复苏的政策导向。
    长三角地区的一家民营造船企业老总告诉记者, “规划”中有鼓励老旧船更新和强制淘汰单壳油轮的措施,对造船市场的振兴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超龄的旧船占到10%~20%,将会极大扩张船市的需求。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首先,国内船队的特点是老旧船居多、平均船龄偏高。但是近几年新增的订单量很多,还没有投放到船队里。从目前的订单情况来看,未来两年内运力是加速释放的。其次,造船业与汽车工业不同,汽车是个人消费品,给予一定的政策,它的作用会立刻显现出来。但是造船需要很大的资金量,虽然船东企业会交一部分订金,但是大部分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现在市场整体不景气,融资信贷的风险会很大。船东会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统筹安排船舶的拆卸和淘汰进程。所以说,这个政策大的方向是好的,但是效果的显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包张静看来,全球造船业的回暖一方面,取决于全球经济的恢复,这是最根本的;另一方面,是航运市场一定要回到正常的轨道。目前订单太多了,未来航运市场运力可能会超预期的增长,造船市场的产能过剩是非常严重的。造船市场只有在上述基本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逐步走向复苏。同时,全球造船能力可能会出现大幅调整,有的造船企业会淘汰出局,全球造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造船业才有可能重新走向兴旺。
    而且, “规划”中提出的 “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则是通过控制我国造船业的产能投入,有利于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争取在3年内使我国造船市场的供求达到相对的平衡。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虽然造船业的不景气是全球性的,但是我国造船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造船业的负面影响。
    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2881万载重吨,已占世界总量的29.5%,新船订单量占世界的37.7%,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的35.5%,三大指标全面超过日本,均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上述数据只能说明我国是世界造船大国,而并非强国。一字之差却反映我国造船业与韩、日等世界造船强国全面差距。
    国内某大型造船企业的高管告诉记者,持续近6年的造船牛市,使大量资本涌入造船业,其中不乏资质较差、规模较小的造船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5万吨以上的造船设施能力超过6000万吨,而2003年只有800万吨左右。而且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专用船舶的订单非常少,手持订单中有60%左右是干散货船。产品结构的单一使我国造船业雪上加霜。
    北方工业公司投资部副经理王佐认为,除了产品结构单一,规划中提出的 “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我国造船业的软肋之一。王佐告诉记者,我国之所以不能造出航空母舰,不是因为我们造不出类似航母体积的船舶,而是与航母相配套的机械设备、船舶整体结构等方面技术不是很成熟。我国造船业在造船设施、效率和质量特别是配套能力方面,与世界造船强国还相去甚远。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也表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造船产业总量很大,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平衡,过份集中在干散货船领域。振兴规划提出 “加强技术改造,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等措施。奠定了造船业的未来调整基调,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升级和增强整体竞争力。
    王佐告诉记者,有关支持企业重组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淀,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具备了向世界造船强国冲击的基础和条件。企业重组能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更易得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这无疑会加速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企业重组是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的前提和基础,加之 “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将进一步完善船舶工业的产业链,增强我国船舶工业的抗风险能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