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涨价,这事儿“没法说”?
2009-4-27 19:3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闻天语
本来,机票价格的涨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用不着如此大惊小怪。不过,此次涨价实在太吊诡:其一,不是一、两家航空公司上涨,而是“所有国内航线票价实现普涨”。其二,没有任何部门或公司对此说明原因。民航局说,此次涨价是“企业行为”;中航信称,涨价与中航信“没有关系”;航空公司的表态则是“没法说,不方便”。
在众多的疑问背后,公众更关心的是在这次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变动,为什么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说涨就涨了?是谁推动了机票价格上涨?谁又是最终的获益者?
在推动新的机票销售模式过程中,中航信一直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中航信于2001年在香港上市,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南航、东航、国航、深航等多家国内大型航企共同持有中航信65%的股份。当前,国内航线订票和离港系统绝大部分由中航信控制。而且,如果机票代理商要获得营业资格,必须使用中航信系统。可以说,中航信的身份及其推行的“全新销售模式”让它难以摆脱利益联盟的嫌疑。
同时,就在机票新运价体系走向前台之时,还有一条民航业重要新闻值得关注:2008年,国内三大航空公司集体亏损近280亿元,创下历史记录。虽然,我们无法断定航空公司巨亏与涨价是否有直接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亏损与现行票价体制根本无关,而是由于航空公司2008年燃油套期保值上操作失误导致。投资失误导致巨亏,却又把亏损转嫁给消费者,航空公司的做法不仅不公平,而且也缺乏起码的商业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行业的亏损或者盈利都不可能只靠价格杠杆来调节。从最初的“价格战”到现在的“价格同盟”,中国民航业围绕机票价格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 “大戏”。但是,又有哪个航空公司,可以仅凭票价就获得客源或者利润了?
以垄断地位建立“价格同盟”、联手涨价,航空公司的行为对民航业发展无益,对提升服务水平无益,更对消费者无益,实乃饮鸩止渴。各航空公司与其在票价上下功夫,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顾客、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