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职场资讯

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

2009-5-2 23: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4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在2009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今年一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总体略低于去年同期。新闻发言人还介绍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六大渠道:如到农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等。同日另有消息称,国家七部门将组织30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开会,要招募2万名左右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这些举措表明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但也可以看出,不少措施是应急之举,而非长久之策。 
  金融海啸来袭后,中国遇到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尤以农民工与大学生这两大群体最为突出。如果说农民工就业难尚有情可言,但如此严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则有些“咄咄怪事”。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难”应该发生在一国经济衰退时期,而不应该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中国“怪”就怪在大学生就业难恰恰出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此后两年间,招生规模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1.20%和30.77%,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正好赶在2003年高速增长期。尽管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下滑,但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仍保持在9%以上。而2006年、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均在 10%以上。
  那是否中国大学生太多了?从受过高等教育占总人口比例看,我国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比例:美国60%、日本、韩国30%、印度是16%,而中国却只占5.7%。
  不是经济长期不景气,也不是大学生太多了。那只能从中国经济结构上找原因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外向型经济;二是进入重化工时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制定了“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出口战略。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但也形成了独特经济结构,就是以单纯加工制造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多的岗位是生产线,而这些岗位几乎是用不着大学生的。因为是“两头在外”(原料和销售在外),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渠道销售、订单处理、服务跟踪等需求量大,要求高教育层次的岗位几乎都在国外。形成了高端岗位在国外,低端岗位在国内的格局。所以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东南沿海地区闹民工荒,但大学毕业生还是就业难,遑论经济低迷时期了。
  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重化工时期,其特点就是对资金的需求高,而对劳动力需求低。在80年代,以发展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解决120万人的就业岗位;而到了新世纪后,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提供70万个就业岗位,仍然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欠发达。据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但我国在2002年、2003年 、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3%、33.4%和 31.9%,2005年才达到了40.3%。
  而第三产业却是最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如邮电通讯业、物流仓储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等等。
  因此,虽然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就业观念的落后等原因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但根本问题还是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