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打造七大基地推动科学发展
2009-6-13 14:2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珠三角电力能源保障基地◎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珠三角新的石化产业基地◎珠三角新的物流基地
◎珠三角以蔬菜和海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珠三角的劳动力供给和产业转移基地◎珠三角特色旅游基地
汕尾地处港、深、汕的中间节点,距珠三角最近,土地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当前,汕尾市紧抓《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主动出击、科学对接、全面融入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之中。
政要开讲
汕尾贯彻实施《纲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按照“珠三角地区海岸经济第一延长线、东岸交通第一门户、环珠三角第一圈层、泛珠三角第一腹地、产业转移第一目的地”的“五个第一”的定位,对照《纲要》进一步完善思路,着力打造地缘优势、海洋优势、成本优势、环境优势,形成投资“性价比”优势,融入珠三角。
———引自中共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在汕尾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讲话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意义十分重大。《纲要》的出台,是我省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最大成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实举措,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硬对策。
作为已经与多次发展机遇擦肩而过的汕尾市,必须深谙其要,深挖其机,深领其神,深得其益,真正找到融入珠三角、对接《纲要》的路径,才能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后来居上。
———引自汕尾市人民政府市长郑雁雄《汕尾市贯彻落实〈纲要〉的基本路径》
打造电力能源基地保障珠三角供电
汕尾紧靠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力负荷中心,海岸线绵长,具备建设大型电厂的地缘优势,打造电力能源基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这是该市十一五期间重要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方向。
截至2007年底,汕尾共有地方小水电站120座(含南告水电厂),装机容量16.3744万千瓦。其中市直1户(南告水电厂)装机4.5万千瓦;海丰32户,装机2.2035万千瓦;陆丰23户,装机4.0549万千瓦;陆河64户(含南万镇),装机5.6160万千瓦。2008年全市小水电上网电量37045万千瓦时。目前汕尾已建成投产的能源项目包括红海湾发电厂(汕尾电厂)、南告水电厂、国华(汕尾)、(陆丰)风电等。
红海湾发电厂(汕尾电厂)
汕尾电厂总体规划建设4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批准总投资61.99亿元,分别于2008年1月和2月建成投产。2008年全年发电量61.53亿千瓦时,年产值近28亿元。
目前,汕尾电厂抓紧开展二期工程(3、4号60万千瓦机组)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争取国家早日批准建设。
在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电厂在环保方面投入了近7.4亿元资金,采用脱硫装置、高效静电除尘器、全封闭圆形煤场及输煤廊道、全封闭式卸船机、废水综合处理系统等从各方面有效控制对环境的影响。
南告水电厂
电厂安装立式悬垂型水轮发电机组3台,单机容量1.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水库集雨面积152.7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345米,相应库容7870万立方米。
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731万元,利润630万元,缴纳税收476万元,上缴财政4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华(汕尾)、(陆丰)风电
红海湾风电场一期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施公寮半岛,1999年8月经国家计委计基础[1999]992号文批准建设,2003年5月全部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1.38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丹麦政府10年无息贷款1083万美元,资本金4827万元人民币。建设规模为16.5MW,安装25台丹麦VESTAS公司生产的V47-660KW风力发电机组,采用技术较先进的变浆距机型。
甲东风电场位于广东省陆丰市甲东镇洋美村,由国华(陆丰)风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计划建设规模为60MW,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装机规模为30MW,项目于2005年6月经广东省发改委以“粤发改能[2005]441号”文批准建设,于2005年8月8日开始现场施工,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安装24台丹麦Vestas公司生产的V52-850KW风力发电机组,总容量为20.4MW,于2007年1月全部投产。2008年国华公司风电上网电量6488万千瓦时。
同时,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陆丰风电等一批在建、拟建电源项目进展顺利。
陆丰核电
陆丰核电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具体由中广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承担业主责任、履行业主义务。
陆丰核电项目规划容量600万千瓦(6×1000MW),一期工程建设2台100万千瓦机组。目前项目已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已于2007年1月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粤办函[2007]29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9月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征地的相关准备工作(粤国土资规保函[2007]1144号),特别是广东省发改委、南方电网、中广核集团公司于2007年12月,在三家联合向国家发改委发文《关于请求同意广东省以集约化模式加快推进广东核电发展的请示》(粤发改能[2007]1567号)中,也已将陆丰核电站首台机组列入2010年开工、2015年投产。
陆丰核电厂址位于汕尾陆丰市碣石湾东岸,碣石镇南方约8公里的田尾山;西北距陆丰市约26公里;西距汕尾市约45公里;北距深汕高速公路24公里。陆丰核电厂址在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气象条件、接入系统、建厂条件、交通运输、地震与地质、工程水文、取排水条件、环境与安全等方面通过了电力规划总院和南方电网的综合审查和评估,结论是具备建设6×1000MW级核电机组的条件。
华润海丰电厂
华润海丰电厂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小漠镇旺公山海边,由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建设规模按4×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规划,留有扩建条件,其中一期建设2×1000MW,同步建设配套专用煤码头。一期投资金额约为人民币80亿元。
目前完成一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工程和配套码头工程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出版成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审查专家组于2008年3月28日至29日在广东海丰县,主持召开了华润海丰电厂一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并通过了对该项目初可报告的审查。该项目已于2008年4月29日由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上大压小”的方式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列入国家“十一五”后三年开工计划。已启动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力争得到国家的建设批文。
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陆丰风电项目
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尾市兴建的风电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备案,项目装机容量10万千瓦,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2007年5月成立了陆丰宝丽华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该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征地、行政区及道路的建设,风电设备已订购,正在开展项目的现场施工工作。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汕尾对电子信息产业有很强的配套能力、集聚能力,现在的小尺寸1.5英寸的平板液晶显示器,该市产能达到世界市场份额的20%,有3条CSTN生产线,一年的产能是1.68亿片,占世界的20%。TFT生产线是我国首条具有自主产权的,现正在建设第二条、第三条。还有摄像头、二极管、三极管等,在世界所占份额也相当大。如果一个企业做电子产品,来汕尾这里装一个壳,再装一个电路板一凑,就是一个MP3、一个手机。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有两个龙头企业,一个是信利国际,一个是德昌电子。
信利国际有限公司
汕尾市电子信息产业龙头
在汕尾市,信利国际有限公司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汕尾建市20年,信利公司与汕尾市风雨同路、共创双赢,从一家不起眼的来料加工厂发展成为年产值60多亿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发展奇迹。
1986年7月,汕尾籍香港青年企业家林伟华先生在家乡汕尾兴办了信利公司的前身———外贸食出电子厂,自此缔造了信利集团的光辉历程。
1988年汕尾建市,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扶持下,香港信利公司与汕尾食品粮油进出口公司合作设立了广东省汕尾市新星电子有限公司。信利公司在汕尾拥有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法人地位和投资实体。
1991年,信利公司在香港上市,同年在香港设立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始投资生产液晶显示屏。
1992年,汕尾市政府批准信利公司在汕尾市区征地4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信利电子工业城,将信利集团生产工厂全部搬到汕尾,从此信利公司真正在汕尾扎下了根。
1995年,信利公司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彩色液晶显示屏(CSTN)生产线。
1997年,信利公司建设了COG、FOG模块装配生产线。
1999年,香港信利公司再次转型升级,重组了投资方式,在汕尾投资3800万美元设立独资企业信利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数码信息播放器(彩屏MP3、MP4)、电子计算器、电子信息文字记事器、电子元器件、手提电话机、BB机、橡胶、电动牙刷等产品。
2000年独资企业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在汕尾市注册成立,主要生产经营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显示模块等半导体产品,两家公司均在2003年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接踵而来,信利公司喜讯频传,业务飞快发展。
2000年,建设中国第一条触摸屏生产线;
2002年,确立打造中小尺寸平面显示王国的目标;
2003年,建立中批量PMOLED生产线并量产;
2005年,建设第二条CSTNLCD生产线并量产;同年建设CompactCameraModule(CCM)生产线;
2006年,开始研发生产车载显示器和液晶显示配套背光模组……
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汕尾市决定以信利等电子企业为基础,引导和营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007年7月12日,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投产了广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TFT-LCD生产线,填补了我省TFT-LCD生产领域的空白,对广东相关产业链起到明显的推动和拉动作用。该生产线总投资120亿港元、首期投资30亿港元、年产值40亿元。至此,信利工业城建设面积拓展到近100万平方米,信利集团累计在汕尾投资超5亿美元,员工已超过13000人,2007年度总产值达65亿港元,外贸出口超6亿美元,纳税超过4亿元人民币,GDP、外贸出口、财税贡献均居全市企业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
随后,信利公司按照集团发展计划,在近两年内继续增资扩产,扩充CCM生产线和TFT-LCD二、三期生产线,增加中尺寸TFT模组种类,建立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等,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2008年,信利公司第三条彩色液晶显示屏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条将用在TFT生产上的液晶滴注法方式生产彩色液晶显示屏小屏的生产线。该生产线融合了信利公司多年以来研发制造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技术和经验,并采用日立公司多头DSP、MPP型高速液晶滴下装置以及真空贴合设备,优化了整个生产流程。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线的生产周期缩短了20%、人员节省约50%、净房面积节省约70%;边框胶和液晶材料的利用率提升了35%,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这条新的生产线的投产使用,该公司目前已成为目前世界产能最大、技术最强的彩色液晶显示屏生产基地。它将给所有生产彩色STN产品的公司以及上游材料供应厂家一个再次腾飞的机会!”
汕尾德昌电子有限公司
中国半导体生产行业之最
1995年,汕尾德昌电子有限公司在广东省汕尾市成立,现已经是德昌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该公司投入资金5.04亿元,占地20万m2
,目前有工人2000多人,拥有经验丰富的中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技术力量雄厚。该企业是一家设备完善、完全自给自足的现代化半导体生产基地,主要研发、生产本集团自创的品牌“KEL”,包括各种二极管、三极管及各类型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产品。该公司被美国著名的半导体公司评价为中国半导体生产行业之最,1998年荣获ISO9002质量体系的认证,1999年成为中国境内第21家通过QS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如今,汕尾德昌电子有限公司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半导体供应商,多间美国著名半导体企业的特许制造商,其产品已远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日渐获得中国、香港、台湾等广大客户的垂青和采用,“
KEL”产品系列的销售也成为德昌有限公司业绩中的重要部分。
汕尾德昌电子有限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面对金融危机,该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企业在外部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
1—4月份,该公司完成工业产值3.91亿元,同比增长6.41%,预计5月份起公司生产经营将明显好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巩固国际玻封二极管巨头地位。
打造石化基地延长珠三角产业带
汕尾海岸线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电力供应富余及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深水港口条件好,可建30万吨级泊位油码头,具备建设2000万吨石油炼化项目的优越条件,争取纳入省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建设成为我省新的石化产业基地。
汕尾前有大亚湾南海石化1200万吨,后有新签的惠来2000万吨的炼油项目,而炼油项目的产业带动系数是1:58,定位石化基地,主要承接前后两边的辐射,汕尾将为珠三角石化产业带向东延伸提供腹地。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进劳动力转移
汕尾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18051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623187人,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87835人(其中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156542人),需要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74811人。在需要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中,按性别分:男性94482人,女性80329人;按年龄分:25周岁及以下的67302人,占38.5%,26周岁至35周岁的66778人,占38.2%,36周岁以上的40731人,占23.3%;
2008年以来,该市抓住省委、省政府“双转移”的好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2008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8395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708人,转移就业550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
2009年1—3月份,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9161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781人;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531人。
2008年7月31日,全市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座谈会召开,确定力争至2012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转移前组织培训10万人,年均培训2万人,培训后考取单项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不低于80%,就业率不低于85%,一年内稳定就业率达80%以上;组织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5万人,年均培训5000人。
近几年来,汕尾完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一是依托技工学校和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建立培训网络,完善培训体系。市劳动保障局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班,请市领导作动员讲话,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训期间给予学员生活补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树立了榜样。城区依托海洋特色工种开展海产品加工培训;海丰县充分发挥全县14家培训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开展了服装、制鞋、珠宝首饰加工制作、贵金属制作、毛织等五大特色工种培训,在全县形成“用工企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的多功能一条龙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模式;陆丰市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了电子、家用电器、计算机等培训,陆丰市荣辉宝石公司还送教上门,送岗位上门,就地招工,在潭西镇、博美镇等就地培训265人,就地发包产品加工,使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得到了李容根副省长的肯定;陆河县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了针车工、涂装工等培训,为企业解决了急需技术工人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二是加大投入,提高培训能力。如市技校投入500万元的设备,使去年的秋季招生达到创纪录的2126人,比2007年增加了1.99倍。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去年全市有20062人参加了各类培训,3776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1874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是市创业训练指导中心建设初具规模,新建了970平方米的附属楼,先后购置的60万元设备安装完毕,已投入使用,并陆续开办了各种培训班。今后3年内,汕尾市将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设备。
五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汕尾加大就业帮扶援助,深入企业宣传国家“保发展、保就业、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不裁员不降薪,留住技术人才,共克时艰。
汕尾正加大力度推进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优化组合,构筑工业发展大平台。推进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海丰老区经济开发区、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星都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的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交流,重点抓好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争取尽快建成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200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区。
发展优质蔬菜和海产品供应珠三角
汕尾正大力发展优质蔬菜基地种植,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把汕尾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蔬菜、海产品等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蔬菜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57.9万亩,亩产量约1280公斤,总产量约74.1万吨,是我省主要蔬菜生产区之一。目前,该市具有一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蔬菜有:梅陇的莲藕、茨菇,附城西兰花,黄羌的黄花菜,赤坑的辣椒,大安的火蒜,湖东、博美的萝卜、青菜等。
今后几年,汕尾市蔬菜发展将以基地生产为依托,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外销为重点,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蔬菜,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和加工保鲜,力争成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蔬菜供应基地。
海产品海岸经济特别是渔业是汕尾市的传统产业,基础厚实,2008年海洋产业总产值85亿元,比2007年增长3.58%。渔业经济更是汕尾市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渔业(水产品)产量53.81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58.99亿元,占大农业(农、林、牧、副、渔)产值的一半以上。
目前全市具有近海、外海作业能力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接近800艘、功率17.5万千瓦,占机动渔船总数的13.0%、功率的58.0%,年产量约占海洋捕捞的60%。2008年,全市有海洋捕捞机动生产渔船5849艘、11.77万吨位,当年捕捞产量25.98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8%。
水产养殖业方面,海淡水养殖业逐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品种结构趋向多元化、特色化、高档优质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大力推广立体养鲍、立体养蚝、高位池养虾、贝类增殖护养等新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例如高位池养虾,2008年,全市高位池养虾面积达到160公顷,平均每1/15公顷水面产量900千克,最高的达到2000千克,超过了传统虾池产量的10倍。2008年,全市有养殖面积2.69万公顷(海水养殖面积2.00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0.69公顷),当年养殖产量27.43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4.03万吨,淡水养殖产量3.4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51%。
水产品加工流通业方面,该市有水产品加工厂(作坊)近500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74家,如陆丰市海产实业有限公司、汕尾市海饶冷冻实业有限公司、五丰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国泰食品有限公司等。陆丰市海产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密集加工型、外向创汇型、带动服务型的民营企业,也是汕尾市的重点创汇单位和纳税大户,该公司的主要加工产品有熟制急冻蟹肉、急冻熟虾仁、金枪鱼、鱿鱼和花蛤肉等10多个产品,这些产品符合国家出口标准,并取得HACCP认证,可直销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各国,2005年该公司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到1.25万吨(使用原料鱼2.19万吨),产值超亿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
2008年,全市的水产品加工厂共拥有冷库53座,冻结能力1683吨/日,冷藏能力8279吨/日,制冰能力1307吨/日,冻藏总量29926吨/日,制冰总量175404吨;当年消耗原料鱼约23万吨,生产成品20.73万吨,主要品种有冷冻品、鱼糜制品、干制品、腌制品和小包装冷冻品等。2008年,全市共有水产品市场6座,年进场量超过20万吨,成交额超过15亿多元。
发挥优势打造物流基地辐射珠三角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工业的孪生姐妹,我们将把红海湾港区作为汕尾新港区纳入国际枢纽港口建设总体规划,把甲子港、碣石港作为对台小额贸易港口纳入规划,建设立足汕尾、面向粤东、辐射泛珠三角的宝石加工配料、纺织服装配送、汽车物质配送、保税仓储、石化储运等的重要物流基地。提出建设物流基地,是基于以下四大优势:一是汕尾新港区已经具备10万到15万吨级国际枢纽港口的开发条件,深汕高速公路紧贴海岸线而行,厦深铁路建设更是为汕尾植入发展海岸线经济的大动脉,龙川到汕尾铁路、广西玉林至福建漳州高速公路汕尾段等项目建设,将构成水陆交通交汇带、内外运输枢纽区的重要交通地位。二是汕尾西联珠三角的深圳、东莞、惠州,东接对台前沿的汕头、厦门,是我省从区位上唯一能够既对接香港,又对接台湾,紧靠太平洋国际航道便于打通国际航运的城市。汕尾距深圳盐田港陆路100公里,距香港水路82海里,距台湾高雄港水路200海里,距太平洋国际航道11海里。三是信利TFT、德昌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是面向全球配置市场的,分布广泛的纺织、服装、珠宝、圣诞用品等加工制造业,为物流基地提供大量流通基础。四是省物资集团和深圳商家已经在陆丰内湖等地投资建设物流企业,物流业的发展初露端倪,前景看好。
建设五个特色旅游区打造旅游基地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汕尾建设特色旅游基地,是基于以下四大优势:一是红色旅游。汕尾有红宫红场、周恩来渡海处等革命名胜,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二是蓝色旅游。汕尾陆地海岸线全长达468公里,有大量等深线在10至15米的海岸线,有风格各异的沙滩、岛屿、滨海风光,有粤东沿海三大海湾之碣石湾、红海湾两个海湾,又有品清湖、白沙湖等难得一见的海上湖泊,特别适宜发展海岸线旅游业。三是绿色旅游。汕尾有陆河红椎林、海丰莲花山、大湖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知名景点,发展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四是古色旅游。汕尾有玄武山、文天祥纪念亭等古迹。
汕尾将建设好五个特色旅游区:市区城市游憩旅游区、红海湾海洋运动旅游区、后门滨海高球度假区、碣石玄武山—金厢滩宗教海滨旅游区、赤坑温泉度假旅游区、陆河绿色走廊生态旅游区,打造粤东地区乃至全省重要的海滨、休闲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