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供应链论文

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十一)

2009-7-1 15:3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
    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是: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
    供应链融资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最主要的信贷理念差异,在于贸易背景的特定化以及系统性统筹授信:
    贸易背景特定化的目的首先在于控制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便就特定贸易背景下的利润实现和利润分配作出充分的预估,进而评价还款现金流的充分性。同时,特定化的贸易背景有利于银行根据贸易背景的物流、结算等特征量身定制具体的操作模式,以便构造导引现金回流银行的通道,实现还款。因此,现金流控制是保证贸易背景特定化的核心技术,因此也派生出物流控制、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其他手段。
    供应链融资将供应链所有成员视为一个融资需求的整体,不以满足所有个体的孤立需求为导向。因为对某个个体成员提供融资,也往往解决了交易对手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对授信资金注入的节点选择以及注入量的控制,必须基于系统论的考量,以避免局部甚至整体的授信过度或不足。这就是结构性授信安排技术发展的出发点。
一、现金流的控制与管理
    供应链融资项下的现金流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对流程模式、产品运用、商务条款约束等要素的设定,对授信资金循环及其增值进行管理与控制,实现信贷资金投入后的增值回流。这里的现金流的管理,并非传统的现金流预测,而是区分资金的性质后,对资金包括出发点、流量、流向、循环周期等方面的全面管理。
    现金流管理旨在保障银行授信资金进入供应链的经营循环后,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抵偿到期债务。控制住现金流,也就控制住了还款来源,增强了还款来源的可预见性、操控性和稳定性。
    现金流管理的几个要素包括:
    第一,流量的管理。主要是控制授信限额,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和授信支持性资产的匹配关系;借款人的采购或销售网络、上游的供货能力、下游的支付能力等因素。
    其中,包括了单笔贸易现金流量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交易双方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申请人自身的承债能力等,估算该业务申请人自有资金和银行投入的资金的比例。还包括了受信企业一定期限内现金流量的计算,主要依据受信企业过往交易记录及其业务合理发展幅度来匡算。
    第二,流向的管理。就是对现金流去向和来向的控制,即在具体操作环节上落实贷款用途。回流的现金是银行关注的重点,其中包括回流现金的路径、回流量以及回流时间。
    循环周期的管理。现金流管理的重点,在于保证受信企业与上、下游之间资金流与物流相对运动的顺利完成。现金流周期管理要综合考虑行业内通行的结算方式及平均销售周期,来判断一个完整的资金循环所需时间。循环周期控制不当,会导致资金提前回流或滞后回流,使银行与企业在资金使用的安全与效率等方面产生冲突,甚至引发不良贷款。
    目前,现金流的管理包括以下一些方法:
    金融产品的组合运用。根据金融产品本身的特征及其对资金走向和回收的组合安排,可较好地控制现金流的循环。如指定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收款人以及指定付款账号可控制资金的去向,直接将资金支付给上游卖方;通过国内保理业务、指定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人、协议约定或购销合同上注明回款账号惟一性等手段可以确保现金的及时回流。以上操作控制手段可作为审批意见中的限制性条款,授信出账前落实和监督执行。
    信息文件的约束和控制。现金流的信息文件可以约束现金的流向,也可以客观地反映现金流运动。如资金的去向可以在汇票上载明收款人或指定付款账号,在发货单或提单上的收货人、提货人栏可注明为银行或银行指定的收货人以监控货物;同时发货单、提单也是物流的流向及不同节段上某一时间货物所处状态的证明。
    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的控制。可通过合同中的商务条款、协议中多方约定保障现金回流的路线。可通过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封闭授信来处理应收、应付、存货的管理;办理业务时要求必须提供相关合同、发票、发/收货证明等现金流物化载体。
    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受信人连续的财务报表可以勾画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现金流向图。财务报表是现金流在数据上的体现,贸易链条各参与者每一时点的财务报表都体现了资金的静态状况以及其与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相关关系。对企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货币资金及销售收入的监控和管理,是控制和检视现金流的有效手段。
二、结构授信安排
    结构授信不同于离散的单一客户授信,是指银行以真实贸易为背景,对包括受信申请人及其供应链节点上主要参与者在内客户组团的授信。即,银行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根据不同的产业特征和客户需求,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授信安排,并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
    结合图2(见图2),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结构授信:
    第一,“结构”是指授信申请人及其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形成的交易关系及价值循环的组合。更广义的理解是申请人及其产业链上的贸易伙伴以及商品流通关系所延伸到的跨业协作者之间形成的交易关系及价值循环的组合,如图①、②和③可以分别形成独立“结构”,如①和②,②和③,①、②和③组合均可以分别形成复合的“结构”。授信申请人、交易对手、跨业协作者是“结构图”上的节点,资金流、物流是连接线,信息流将整个供应链贯通起来。银行通过对结构图中不同节点及其相互之间交易关系和价值循环的分析,可以对其隐含的总体融资需求及个体的融资需求进行估算和规划,并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
    第二,“结构授信”使银行审查的重点从关注单一客户到关注某一系统的交易背景,亦即“结构”包括与业务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结构授信除了对受信人个体的信用风险外,还对某一业务所涉及的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予以考察,是推进全面风险组合管理的有效手段。银行从过去单一的强调申请人个体的资产状况、资金需求和偿债能力,转变为对保障一笔或一系列交易完成所需要的宏观、微观环境和内、外部条件的关注;从被动的风险控制逐步转向主动的风险管理;从以覆盖风险敞口为绝对导向,转向主动全面认识、衡量风险并分散风险。
    结构授信的构建可以分四个步骤进行:
    明晰交易“结构”关系。勾画供应链条流程,了解各参与主体在供应链上的作用、其经营性质和资信情况。必要时,可加上其与跨业协作者(即图2所示包括物流、金融、担保、公证、拍卖等在内的中介服务提供商)的交易关系。通过上下游约定的结算方式了解资金流及物流的流向与特征,评估供应链条是否成熟、清晰,资金流与物流循环是否完整。
    评估用以支撑授信的贸易背景的经济强度。对整个供应链条的行业状况、市场份额、市场容量进行分析,评估银行授信资金介入后的增值空间。以授信申请人为切入点,沿上下游考虑其在供应链条上位置、谈判地位、判断其交易完成的可能性,主动选择有利于供应链巩固的企业参与结构授信。
    给予“结构”适量的授信安排。参照授信申请人的额度需要,分析供应链交易关系和各参与主体的经营特征,以及完成交易实际所需的资金量确定授信限额,对包括授信申请人及其交易“结构”内的交易对手,主动给予结构授信安排。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上交易是逐个环节完成的,资金流随着物流逐个环节结算并实现增值,这一特点使得授信限额的确定,不是各环节所需资金的累加,而是取决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即并非“1+1+1=3”,而是“1+1+1=1+环节增值”。
    进行风险定价和条款约束。根据各主体承担风险的差异和利益区间,给予相应的风险定价和商务条款约束。
    结构授信解决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两个突出矛盾。第一,解决授信承载主体单一和融资中多主体的实际资金需求与资金使用的矛盾。由于供应链融资中多主体产生的资金需求和资金实际使用,银行理应基于对市场容量、交易对手资信的判断,将信贷资金渗透到交易的关键环节,以现金流管理和风险分散、责任捆绑等原则来把握超过受信人承受能力的那部分授信风险。
    第二,解决了受信主体信用与供应链整体信用不对称的矛盾。结构授信不是简单依据授信申请人本身的信用情况决定授信与否及授信限额,而是综合掌握供应链风险捆绑延伸、过渡转移、现金流控制、风险分散等因素,对贸易本身及其涉及的交易主体进行综合测评。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再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再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结合真实贸易背景下交易各方全面的信用评估、结构授信组合下供应链条面临的市场风险、流程设计对操作风险的控制效果以及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等,作出对具体节点的信贷决策。总之,银行在把握贸易真实性的基础上,将风险评估由过往简单的主体信用抵偿转向了贸易“自偿性”的视角。这种安排一定程度上是银行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也是授信评审价值取向由形式转向实质的一大进步。
    结构授信提高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结构”中沿供应链连续的交易过程,使得授信资金沿上下游交易环节顺次反复利用,使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高和优化。同时,“结构”授信安排下,供应链上下游交易方关系围绕银行信用和银行主导的交易方式得到巩固并日益加强对银行的依赖,也使得银行真正从技术层面捆绑客户群体,实现网络性占有,提高客户忠诚度和竞争对手的进入门槛。
    与此同时,结构授信也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首先,风险敞口沿着供应链延伸或过渡转移而不再集中于单个客户,分散到供应链条上的风险将以合同、协议、票据等手段实现对相关客户群体的责任捆绑。其次,结构授信使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尽可能地纳入银行的监控范围,并提供了资金回流控制的解决方案,使现金流从企业的采购资金到原材料、成品销售、销售资金回笼的全过程得以控制。最后,银行信用的介入和相关产品与业务流程模式的应用,促使企业规范经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及时性,促进、约束交易关系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巩固交易链条,推动原有商业信用关系的扩展,提高商业信用并形成对银行信用的有益补充。(待续)
    本连载内容摘自 《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