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加快我国金融变革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2009-7-28 11: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李平兰
    这次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货币信贷过度扩张背景下,金融监管缺失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相比而言,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则在于结构扭曲和局部泡沫的生成,资产市场流动性“洪灾”与实体经济流动性“旱情”并存。结构失衡的结果是在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累起新的金融风险。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的主要出路,在于加快金融以及与金融生态环境相关制度的变革,使金融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相适应。
    如果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脱离,则会发生独立的一些与经济不相干的金融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金融产品拥有者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益,通过金融市场实现增值,最终通过与实体经济的交换,获得更多物质财富。如果不通过生产增加物质财富,只通过金融产品取得更多值的符号,则使部分人不通过付出任何劳动就夺取了另一部分人的财富。这就是投机的本质,也是参与金融市场的所有人的最大目标。金融市场如果与实体经济脱离,或者不能正确反映实体经济各要素的现存状况和其之间的关系,则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其各要素的平衡。金融市场则是符号化反映实体经济的物质变化和存在。其中,最基本的是货币市场。这种符号是参与经济所有人之间基于经济状态的一种规定。而一旦部分人制定或者改变符号,则改变了金融产品与其对应的实体经济的关系,如货币发行过多,则货币贬值,反之,则货币升值。一定的货币总是对应一定时期(以前、现在、未来)、一定空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一定的具体经济要素变化(如:具体的产品交换),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金融市场(经济符号市场)要随之变化。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金融产品要变成更多数量的同类产品,实现的条件是:1.有金融市场;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3.各种金融产品。健康有效的金融市场的特征:1.正确反映实体经济变化的市场;2.其促进经济的发展;3.金融产品的参与者通过经济发展增加财富。反之,则是病态失效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最终一定要与经济的具体产品发生交换,如果这种交换不能实现,则会产生金融危机,从而造成实体经济各产品、各要素、各过程的流动转化受阻,产生经济危机
    现在,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肆虐,对实体经济的伤害逐渐显现出来。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被认为是此次危机暴发和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是造就一个繁荣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而是要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服务好实体经济。笔者认为,中国金融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相适应,那么,我国的金融改革怎样才能做到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导向呢?
    一是加快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发展中国家长期信用基础的缺失,意味着缺乏良好的长期投资环境,这是国际资本投机性日益增强的重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入证券、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越多,流入实体经济的就越少。在资本市场存在融资管制的情况下,国际资本的全球组合投资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导致财富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成为国家间不平等加深的重要原因。同样,长期市场信用基础的缺失,也导致国内资本投机性增强,泡沫生成、金融风险积累和财富从中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或少数利益集团转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则得不到金融业应有的支持。信用缺失是阻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地方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执法的有效性。
    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提供新型金融产品。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经济主体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于金融创新,此次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金融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必须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基础;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严格控制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上的风险敞口;部分新型金融产品结构复杂,在推销这类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风险承受力,把涉及少数人与涉及多数人的金融活动区分开。
    三是金融业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破除垄断,解除过度管制,尤其是要加快金融业对内开放。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现代发达金融体系中存在众多监管漏洞,在监管和自由化之间寻找平衡是未来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金融监管并不等于行政管制。不适当的行政管制将会造成金融产品供应不足,资金供求联结不畅,由此导致金融产品双轨制定价,高利贷等“黑市”兴起,而不能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金融服务,且不能承受黑市成本的经济主体,逐渐衰落。允许各种金融机构适当竞争并形成互补,才能够让金融业走下“神坛”,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四是加快取消上市融资的审批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融资的市场化。以股票发行制度为例,美国股票发行实行注册备案制度。在股指上升、股市繁荣时期,更多企业可以用更低成本从股市筹集到生产资本。而中国的股票发行则实行审批制度,股指上升、股市繁荣时期,很多优秀中小企业没有办法快速上市筹资。股市成为财富转移的重要渠道。现有上市公司 (其中更多是国有大企业)过度增资扩股,导致产业结构更大扭曲和国进民退,这减缓甚至逆转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五是金融业要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能够准确为金融资产定价。定价是金融的核心问题,包括收益定价和风险定价。只有价格信号准确,市场机制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因此,我们仍有必要继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完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丰富交投主体,发挥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指引。
    六是应澄清金融GDP的认识误区,促进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效率的提高。政府和金融业高管常常把金融GDP看作是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以银行为例,金融GDP可以用银行存贷款利差乘以贷款规模来粗略计算。首先,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与利差负相关。利差是银行业在正常发挥资金融通和配置过程中自身消耗的社会资源,利差越大、消耗的社会资源越大,银行业运行效率越低。其次,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银行信贷中的不良资产负相关。在银行业存在行政垄断性和政策补贴性高利差的背景下,银行具有信贷扩张的内在冲动。在银行利润急剧增加、金融GDP快速增加的同时,银行信贷可能正在制造着金融泡沫或导致产能过剩的投资泡沫。政府和金融业高管重视金融GDP的原因则在于金融GDP分解为金融机构的薪水(包括管理费用)、利润和上缴税收三大部分。金融GDP只与金融业和政府的利益正相关,而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需要加快推进的核心改革是:通过放开存款利率,完成市场化导向的利率改革;放松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开设社区银行、农村银行,允许外资银行设立更多独立法人的经营机构;尽快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以便引入大额存款人对银行业风险的市场监督机制,加强银行的风险自控意愿和能力,提高信贷配置效率。
    七是应加快引入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防范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度扩张。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可以看出,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金融监管缺失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杠杆率过高以及以公允价值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等因素,在金融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将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保持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同时,严格控制金融机构的财务杠杆,并探讨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消除放大经济周期的制度条件。
    最后,金融业要为最广泛的实体经济服务,还必须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实体经济中不论是富人、穷人,都对金融产品有着强劲需求。金融不应该只是富人的游戏。在如何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最适当的金融服务方面,我国的金融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银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