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产是把握良机吗?
2009-8-16 0:5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枭冬
车市连续5个月产销双破百万,如此火暴的确令人振奋。但当笔者听闻,国内各大车企借此时机制定了更为 “令人振奋”的产能扩张计划时,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开怀。回想2003年及2004年,由于产能过剩带来的车市“乱象”,此时,笔者真为这些力拼车市的厂商们捏一把汗。
其实,笔者之所以这般紧张,并非质疑诸多车企扩产本身,因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能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企业经营行为。只是,选择“此时”进行 “此般规模”的产能扩充,是否合时宜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尽管我国汽车市场现在的红火表现似乎并未受到这股 “海啸”的摧残。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单单汽车出口,就将为众多车企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今时今日,在出口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节节高升的汽车产销更多是在释放国内消费潜力,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消极影响迟迟不能褪去之际,我国汽车市场的 “收容”能力到底有多大。
关于这个数据,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今年年内产销也不过1250万辆,再以10%的增长去计算,未来3年内,国内市场需求也仅仅1660万辆而已。而据报道,国内现有主流汽车厂家的产能届时可能达到1800万辆。这必然会导致部分产能闲置,形成资源浪费。而一旦有部分企业经营不善,产能利用率不能达到70%以上,怕是还会影响到其盈利能力。
对此,想必各大车企的高层已将这些 “风险系数”了然于胸。今天笔者再度提出,不过是又一次地善意提醒。但是,缘何这些企业甘愿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拼产能,而不是拼产品、拼技术?或许这 才是值得深思的关键。
从笔者搜集到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眼下对产能扩张较为感兴趣的,几乎涉及国内各大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其中,合资品牌企业大多较为谨慎,像发展势头一直不错的东风日产、广州本田、一汽奥迪等,虽有扩产计划,但更多给人稳扎稳打的感觉。相比较而言,自主品牌车企则显得十分激进,动辄翻倍的产能扩充,给人一种“非理性规划”的印象。如比亚迪计划在长沙和西安两个生产基地“成型”后,便将现有产能提升两倍,达到120万辆。
另外,众多国内车企,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大范围、大力度扩产,并集中出现在这个夏天,应该绝非仅仅源于 “今年车市表现异军突起、称霸全球”带来的信心。笔者认为,这一波企业扩产大潮的兴起可能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年初发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在2011年的规划期内,形成两三家规模在200万辆以上的大型汽车集团,这刺激很多车企要在几年时间内提高产能,比如奇瑞和吉利就将在2015年的目标定为200万辆;第二,车企的老总们也相信,国内车市潜力巨大,加之政策对车市的刺激远超预期,未来车市必然会在更多政策的鼓励下, “一发不可收拾”;第三,市场仍有供不应求的现象,则说明国内的汽车产能过剩也可能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即无效产能过剩与有效产能不足并存。
由此可见,车企集体总动员般的开启扩产大门,也有十足的理由。但笔者还是要提醒一句,对因此可能产生的产能过剩,企业最好防患于未然,别打无把握之仗:不妨细化目标,做好两手准备。
同时,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我国尽早拥有一家影响力遍及全球的汽车巨头企业。而想要实现着一点,车企除了用产能扩充来提升企业规模之外,终究还是要靠产品和技术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