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理政资讯

广州电子口岸:通关畅,物流兴,商贸活

2009-8-16 1:4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9年初,一份事关我国南方经济未来走向的重要文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获得国务院批准,并正式下发。《纲要》指出,“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进一步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地位”。
对于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而言,谋求成为中国南方的物流中心,将极大盘活广州的商业贸易,进一步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而要建设“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广州电子口岸将成为不容忽视的主力军。
早在5年前,广州电子口岸就成为海关总署重点扶持的首批电子口岸,并在全国首先开通。广州电子口岸由广州、黄埔两个海关、广东检验检疫局、广州边检总站、广州海事局、广州港、白云机场等口岸相关单位共同建设而成,它极大提高了广州地区的通关效率,现已成为广州地区唯一的、协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
“面向广州、珠三角、亚洲乃至全球,实现大通关、大物流、大商贸,是广州电子口岸的定位和目标。目前,广州电子口岸已成为广州构建南方物流中心、发展信息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信息办主任、科技处处长谢振东表示。
突破通关物流瓶颈
广州电子口岸建设伊始,广州市就考虑从国际物流、通关物流和国内物流三大环节,来实现物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当时,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物流平台也出现不少,但由于环境的诸多限制,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些企业自生自灭,很多已没了踪迹。
“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以通关物流为突破口,来打开物流的瓶颈,掌握了所有的通关物流数据之后,再向两边延伸,把物流的诸多环节串通起来。”谢振东表示,物流的环节畅通了,地区的投资环境也会改善,这会极大推进广州市经济的发展。
就大通关涉及的各部门而言,无论是海关,还是检验检疫,部门级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海关、海事、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长期以来各负其责, 彼此之间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尽管部门级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各自业务效率的提升,但这种“纵强横弱”的状态,使得货主、船代用户依然要重复申报,货物通关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而通关各部门的工作量也非常大,整体的通关效率并没有获得明显改善。
“我们建设电子口岸,就是要改变这种‘纵强横弱’的状态,找到一个切面,构建一个平台,将相关口岸管理部门的通关信息都整合到这个平台上来,统一为客户提供单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务。”谢振东表示,客户的数据信息首先被电子口岸的信息平台收集,然后分发到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通关管理部门,通过各自部门的数据中心进行联网作业,最后将审批、作业等相关数据重新返回到电子口岸的平台上来。
广州电子口岸已建设成为一个能将分布在不同口岸管理部门的系统和业务整合在同一窗口、面向客户的统一大通关物流资讯和服务平台,实现的业务项目分为口岸电子执法、本地大通关、咨询服务及信息发布、物流商务四大类,提供近百项服务功能,如南沙关港信息平台、电子舱单处理系统、运抵报告系统、会展通关系统、舱单互认系统、船舶联检系统等。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及相关的网上办事、联网资料交换等主要功能,口岸管理单位、外贸和物流相关企业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减少大通关过程中单证输入和传递的环节,实现电子信息通畅流动,使进出口企业享受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个窗口、全面查询”的便利,从而达到提高大通关效率、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企业提供最大附加值服务的战略目标,以口岸信息化推动口岸的国际化。
紧扣核心业务抓建设 
作为国内电子口岸建设中的佼佼者,广州电子口岸之所以能够稳立潮头,得益于它摸索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念。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是,紧扣大通关的核心业务流程开展项目建设,通过关键项目的建成和应用带动电子口岸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目前,广州电子口岸已先后组织建设并推广应用了舱单处理系统、运抵报告系统等项目,在广州电子口岸平台实现了涉及大通关核心业务的电子舱单数据、运抵报告数据等本地处理功能。以这些核心业务的关键数据为基础,为更好地解决口岸执法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纵强横弱”的问题。通过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和应用,夯实了广州电子口岸的核心数据基础,有效提升了广州电子口岸的服务水平。
以电子舱单处理系统为例。该系统提供进口舱单和出口清洁舱单录入和申报工作,支持海运舱单的提前报关。通过该系统,运输工具负责人或其代理人以电子舱单的形式向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申报,并实现了与港务之间的数据交换,建立起港务、海关、检验检疫、理货等部门共享的舱单数据库。
该系统支持多口岸、多港口、多码头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软件实现了电子报文的自动发送和接收,并可通过系统查询报文处理的状态信息,达到了口岸作业信息流纵向相通、横向相连的处理功能。
自2007年9月起,电子舱单处理系统已在广州南沙新港的所有国际航行船舶代理公司正式使用。目前,通过系统月均处理约2万份提单的电子舱单数据。
“通过广州电子口岸,港务、海关、理货可调阅舱单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实现了舱单电子数据的‘一单多报’,实现数据一次备案多方使用,提高了船代公司的工作效率。”谢振东表示。
围绕通关全程拓服务
在全力推进大通关核心业务项目建设的同时,广州电子口岸组织对大通关全程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研究,结合广州地区口岸业务的运作特点和多种通关业务类型的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和丰富平台的业务服务功能,组织建设了一系列特色的服务项目。
针对解决广州港内一港多区(跨海关关区),引发的繁琐通关程序的问题,为实现跨关区通关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广州电子口岸建成了舱单互认系统,它实现申报地海关和口岸海关的沟通联系和货物监管信息的传输交流,达到货物申报口岸与实际离境口岸分属不同关区的舱单数据共享。
“广州海关、黄埔海关通过对系统可以对出口舱单数据互认,企业直接在申报地海关办理出口通关手续,实现了不同关区海关的区域通关合作,既强化了海关监管手段,又提高了企业通关效率,更加有效提升港口的辐射能力。”谢振东表示,系统上线之后,结关时间由1~2周缩短到了1~2天,转关费用由每票100-150元不等降到少于50元,船代用户需要在纸质单证中支付的关封费因电子单证的出现而被取消。
自2008年底,舱单互认系统在黄埔海关辖区内的黄埔老港码头、新港码头、新沙作业区到广州海关辖区内的南沙新港之间的码头公司、船代企业以及驳船运输公司等用户正式启用,通过系统处理的出口驳船货物月均约1000份提单。目前,正组织推广系统在广东中外运黄埔仓码头到南沙新港之间的扩大应用。
谢振东表示,广州电子口岸正不断拓展和丰富平台的业务服务功能,组织建设了一系列特色的服务项目。如实现海关、检验检疫共同对会展商品进行通关管理的会展通关系统、实现海关与邮政部门信息互动的出口邮递物品申报系统、为物流园区业务服务的保税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以及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数据交换系统等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的拓展了广州电子口岸的服务领域和范围。
跨区域合作促发展 
广州电子口岸在努力服务本地大通关的同时,还积极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探索电子口岸跨区域合作的经验和模式。在广东省内,广州电子口岸已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佛山、清远、韶关、肇庆、河源、云浮等地。在境外,电子口岸也与香港贸易通(香港政府指定的通关贸易服务提供商)积极探讨,共同推动粤港通关合作项目的开展。
谢振东表示:“广州区域外的城市有着强烈的物流需求,但是因为本身并没有建设电子口岸,如果自己建设,成本高,效益低,因此很愿意接受广州电子口岸的辐射服务。”
以运抵报告系统为例,出口货物运抵海关监管场所后,监管场所经营人可以通过系统向海关发送含有船舶编号、航次、提运单号、集装箱箱号等项目内容的出口货物运抵报告,经现场海关确认后通过系统迅速告知码头,并通知企业可以向口岸海关提交相关资料,进行货物出口报关操作。
该系统的应用有效加强了货代公司、码头及海关之间的协同作业,进一步提高了运抵报告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一致性,有利于整体通关效率的提高。
系统自2008年5月份正式启用以来,到2008年12月已正式推广到广州海关、黄埔海关辖区内的广州、佛山、韶关、清远、肇庆、河源、云浮等地区的共计50多个码头正式应用,通过系统处理的出口集装箱月均约12万个标准箱。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广州电子口岸的建设水平、服务模式、应用效果多次受到前国家副总理吴仪同志及海关总署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表扬。2005年11月,广州电子口岸作为全国电子口岸建设的三个先进单位之一在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2008年11月,国家电子口岸办公室在广州组织召开全国地方电子口岸项目建设经验座谈会,也充分肯定了广州电子口岸建设和应用的成效。
谢振东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广州电子口岸建设的成功模式:
第一,立足于“单一窗口”的理念来组织推进。与其他城市主要基于当地海关的数据中心、应用系统来建设电子口岸不同,广州市则基于单一窗口的理念,组织协调海关、海事、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共同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第二,坚持共建共享。电子口岸的公共平台建立之后,会带来各单位业务流程与价值链条上的巨大变革。只有将各单位的积极性、可操作性发挥出来,才能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广州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来担任组长,由检验检疫、海关、海事、交通委、信息办、外经贸局等单位共同参与,来协调问题、推进工作。
第三,坚持“保持存量、共享增量”的理念。在建设伊始,广州市将相关利益方一起成立一个实体——广州电子口岸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单位出资,共建一个实体,来建设和维护电子口岸的运营平台,并坚持“保持存量、共享增量”的理念,避免因出现过多的利益冲突而导致无法形成有效合作。
新一轮信息化晋级 
“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广RFID(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等技术,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流信息交换中枢。”2009年4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信息广州”建设的意见》中,如此表达对于未来广州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此刻,广州电子口岸又要面临新一轮的信息化晋级之旅。
谢振东表示,广州电子口岸将以口岸通关物流信息为节点,加快向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边延伸服务,再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一个集口岸大通关执法管理和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大物流、大商贸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对海运、陆运、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覆盖。
在谢振东看来,广州电子口岸不仅仅是各政府部门实现协同作业的政务平台,更要成为一个贯通“大通关、大物流、大商贸”的统一综合平台,并要实现对于更广泛区域、更多种运输方式的全面覆盖。
目前,广州电子口岸正在组织建设大通关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系统将以海关、码头、堆场、仓库、理货等实体提供的信息为依托,将码头的进出场信息,堆场的进出门信息,海关通关信息,理货装卸船信息,仓库的入库信息等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综合全面的货物状态查询,借助该系统可以轻松地跟踪货物的运输状态和通关状态,从而解决了货主在不同应用系统间查询信息较为不便的问题。
该系统的建设,使得货主可以实时地把握货物的集疏运动态和通关状态,实现了物流信息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的效率,对于促进港区集疏运系统的发展,提高口岸的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电子口岸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通关、物流及商贸数据,而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从而提供决策支持,将成为重要的工作方向。“通过分析通关物流数据,摸清它的规律,可以来做流程优化,提高服务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实现应急管理、经济动态分析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谢振东表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