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化港口新城飞腾
2009-9-28 22: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麻涌,是一座善于酝酿梦想的魅力之都。
麻涌,是一座从不缺乏奇迹的创新之城。
麻涌,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承载着数代人的希望、祝福与憧憬。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麻涌镇委、镇政府的努力筹划下,麻涌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前所未有地感觉到,现在离理想是如此之近:一座政通人和、和谐共赢、经济起飞的港口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麻涌镇委书记邓流文指出:“1978—1985年,是麻涌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商品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1985—1992年,是麻涌镇经济发展相对滞缓时期;1992—2000年,是麻涌镇蓄势迸发,奋起直追的重要时期;2000年以后是麻涌镇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接下来,麻涌镇将依托毗邻广州、交通便利、港口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以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为首要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望麻涌的60年,这座原本依靠农业,主要生产稻谷、香蕉、甘蔗和一些海产品的水乡小镇,如今正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变化,难怪东莞人现在再提到麻涌,脑海中遍地蕉田的老印象已经逐渐淡去,反倒是对麻涌港口经济的艳羡。
今年1—8月,麻涌镇共引进外资项目12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9015万美元,增长107%;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亿美元,增长12.6%;引进民营资金项目8宗,合同投资金额8.35亿元,同比增长138.57%;实际利用民营资金8.95亿元,同比增长54.31%。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在这奇迹背后,也凝结着麻涌人以及麻涌建设者的智慧与努力。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在得知麻涌今年上半年位列全市帮扶中小企业融资第一名后,感到意外与惊喜。麻涌正是以这样一个一个的想不到,勾绘着城市建设宏伟的诗篇与宏美蓝图。
临港经济迎风启航
早在2007年,麻涌就被中国物流行业协会、世界物流发展促进组织共同授予“中国现代港口物流重镇”称号。
旧貌换新颜的麻涌,在改革开放前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全镇的农业比重仍远大于工业比重,工业产值很低,更谈不上现代的港口物流经济了。据1985年调查统计,全镇各类企业不足100家,而且大多数是粗放型的中小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微薄。
1995年8月8日,位于麻涌镇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广州港新沙一期工程1-5#泊位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产使用,该工程最后也成为麻涌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此后,港口的战略地位带动后方经济园区,掀起了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
近些年来,麻涌镇致力于物流业发展的条件改善,令人刮目相看。该镇拥有狮子洋深水岸线7.4公里和可建1000吨以上泊位的内河岸线10.56公里,拥有新沙港区及虎门港麻涌港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华南地区最为主要的进出口汽车滚装码头新沙港,配套有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
根据规划,麻涌镇将建造14个5万吨级泊位,目前已建成5—10万吨级泊位10个,最大可停泊11万吨级船舶,年吞吐量已达5000万吨。
对于未来,邓流文看得很清楚。他指出,麻涌港区要充分利用好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政策,要形成与虎门港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建成以散杂货综合集疏运功能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发挥永得利、易通等物流企业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重点企业,逐步开拓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形成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并以大型优质项目建设为核心,推进集约发展。
企业发展一马当先
金融危机背景下,麻涌没有一家企业倒闭,而且招商引资逆势增长。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麻涌镇的老领导也有这样的感慨:现在一间工厂的工业产值都比解放初期全镇的总和还要高出很多。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家落户麻涌,仅有11万人口的麻涌去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个亿。
邓流文分析认为,麻涌企业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就在于大企业、高新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多。走科技兴企的路子,使麻涌企业受益颇丰。
麻涌镇去年被定为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试点镇。在试点工作过程中,麻涌镇委、镇政府积极落实市相关科技政策,大力实施“科技麻涌”工程,制定科技工作实施方案。
在实施“科技麻涌”工程过程中,麻涌镇还出台了创名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争创品牌。目前,麻涌镇已有10家企业成功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名单;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4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4家、市级专利试点企业1家、市级专利培育企业5家;有省级研发中心2个、市级研发中心3个、全国驰名商标6个;力争至2010年,再创9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及国家级免检产品,再增7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1个无公害农产品。
争创东莞文明镇再著城市新华章
上善若水。麻涌正在努力经营成为市的文明镇,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作为创文工作的着力点,全面推进各项创文工作的积极开展。
就精神文明而言,近年来,麻涌镇委、镇政府特别重视发掘和经营本土水乡文化,尤其重视打造“香飘四季”文化品牌。并将“香飘四季”文化品牌这个独特载体,定格成麻涌的一座精神标杆。
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方面,麻涌镇有着不少亮点。在2007年初,麻涌镇就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已实现每个村、社区都有卫生服务机构,做到100%覆盖麻涌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布局,居民步行15分钟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在教育方面,麻涌镇坚持“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树立了“科教兴镇”的战略思想,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生入学率为100%。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引进,将使麻涌拥有一整套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体系。尤其是今年重新修订了奖教奖学方案,对提高麻涌的教学质量将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麻涌镇还制定八项优惠政策促进本镇户籍劳动力、大中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等就业创业。
就政治文明而言,麻涌镇党委、政府以“实行精细管理,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工作思路,要求各村(社区)、单位、部门通过成本的合理控制,把更多的财政投入用于教育、医疗、就业和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关乎群众福祉方面。
■巨变
A变革谋新
如今的麻涌不仅成为广东省中心城镇之一,跻身中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而且获得了中国现代港口物流重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和广东省卫生镇的美誉。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麻涌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农村变城市的历程。”麻涌镇老干部何言说。
关键词:麻涌香蕉
何灿权是麻涌本地人,曾经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个香蕉购销公司,用火车皮将香蕉拉到北京卖,最远的地方还去过佳木斯,经佳木斯转手把香蕉卖到前苏联。
何灿权说,自己开香蕉公司的时候是1987年,很多闯市场的人都成了东莞最早的“万元户”,许多麻涌人当时也靠卖香蕉发了家。
据资料统计,到1987年,麻涌香蕉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销售点,全镇人均香蕉面积0.7亩,香蕉总产突破100万担,畅销全国26个省(区)的70多个大中城市,有77个香蕉购销公司,这些公司在全国建立了130多个香蕉销售网点,全镇参加收购和销售香蕉的有2000多人。
B难忘第一
麻涌的第一,平凡中记载着回忆,如一个人成长的印迹,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关键词:第一部电视机
1979年麻涌公社饭堂有了第一部电视机,方圆几里的群众都到饭堂来看电视,整个饭堂都挤满了人,几百人看一部电视,虽然只有一两个台,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关键词:第一艘巨轮
2007年12月,世界五百强中远集团下属企业广州中远船务有限公司正式迁入麻涌镇。今年,该公司在麻涌建造了第一艘5.7万吨级散货巨轮“凯斯”号,这是在华南地区成功建造并交船的最大吨位的散货船,填补了国内技术的多项空白,也标志着东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特写铺路架桥建港
织就“威尼斯”城市梦想
东江支流和淡水河一左一右托起了一片绿洲,成就了鱼米之乡的麻涌。
历史上,船是麻涌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大跃进时代、文革时期、计划经济年代,麻涌人在舟楫过往中送走了一段岁月。
改革的号角打破了水乡的平静。
一条路,奠定一个水乡腾飞起点
1988年,麻涌镇接通了第一条公路,名为中麻公路。
1980年,麻涌引进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麻涌服装厂。老板是定居香港的麻涌人,厂内有10多台机器。每次运货,都是老板夫妻俩驮着大布袋,进进出出都是乘船。
“出一趟货,从麻涌坐船一个小时去中堂,再用汽车装运,走107国道去深圳海关。搬货上船,搬货上车,都需要雇请工人,一次往返差不多需20个小时。从早上去深圳,返回麻涌要第二天凌晨两点。”
以前在麻涌做生意与在其他镇街相比,单运输成本就增加了30%。
没路,是加工贸易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1985年1月,中麻公路和麻漳公路正式施工。1987年12月,中麻公路竣工通车,全长12公里,沿途共有13座公路桥梁,总投资3585万元。从此结束了水乡无公路通行的历史。
一座桥,改变一个城镇发展轨迹
桥,是城镇发展的脊梁。
老一辈麻涌人至今都津津乐道的,依旧是麻涌大桥的通车,这揭开了麻涌公路建设的步伐。
老干部何言现在还清楚记得,在中麻公路通车那天,有报纸用了“东莞最后一条公路通车”这样一个标题来报道中麻公路全线通车。
今年,麻涌镇又快马加鞭,投资1亿元,动工兴建西环路。不久前,属于镇际联网公路的中麻公路扩建工程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中麻公路全线大修工程总投资6.8亿元,目的是把原为二级路的中麻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工程中涉及拆除重建、加固利用,新建的大桥、中桥达10座之多。
目前麻涌有三个高速路出入口,其中广深珠高速一个、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速两个;已完工的东莞市西部快速干线从新沙港口经望牛墩、道滘,连接东莞市环城路,全长约16公里,控制宽度100米,麻涌到东莞市区只需20分钟的车程。
“双港口”,演绎一座港城时代奇迹
麻涌镇位于珠三角黄金腹地,建设优良港口是当地人的梦想。
1987年,划着小船割香蕉的大盛村民罗沛棠注意到:狮子洋口的荒滩有动静,几个外地模样的人运来了砂土和碎石,好像在搞建设。
村里人一打听,原来是国家要在荒滩建港口,罗沛棠如愿进了港务公司当上一名搬运工。
罗沛棠清楚地记得,1992年12月18日,新沙港竣工投入营运,在第5个泊位迎接了新沙港第一艘船———德峰海。1万多吨煤炭,整整卸了10多天。
海昌5万吨级煤码头,是虎门港第一个获国家批准的煤码头项目,也是东莞首个最大的煤炭装卸专用码头。工程总投资8亿元,目前已投入7亿元资金,正处于紧张建设的最后阶段。
麻涌昔日荒凉的海岸线已经变成了气势磅礴的新沙港、虎门港麻涌港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年吞吐量将超过1亿吨。目前,规划建设中的麻涌港区是虎门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10个5万吨级泊位和10个1万吨级以下泊位,年吞吐量达6000万吨,建成后麻涌将拥有超亿吨吞吐量的大港。
城市化,印记着一名“追兵”奋进足迹
如今,麻涌镇全方位推进城市建设,并完成了次级行政中心、镇中心小学、文化广场、中麻公路西线改造工程和马士基集装箱厂供电工程、镇主要出入口等一系列城市景观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
麻涌镇实施中心区“退二进三”工程,重新划定中心区控制范围,摸清中心区污染企业分布情况,有步骤地将其迁出中心区,控制范围不再新办工业企业。
麻涌镇力争用3至5年时间,从单一的港口经济,发展为依托港口大力开发物流业、造船业、粮油产业、商贸服务业等综合配套的港口新城,初步搭建起省中心镇的城市框架。
优美的水乡麻涌,正迎来新一轮的开发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