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龙: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2009-9-29 11:2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2002年新年伊始,中国本土航运业的第一家现代物流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正式成立,叶伟龙出任总经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中远物流按照中远集团的战略部署,顺利完成了企业重组,并迅速树立了中远物流的品牌,实现了在汽车、家电、项目、会展等物流领域的预期目标。其中,中远与科龙和小天鹅合资成立的安泰达物流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由生产厂家与物流服务商合资组建的家电物流企业,目前已成为制造业参与第三方物流的“国情样板”。同时,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物流工程招标中,中远连续中标,一举拿下了秦山核电三期工程、江苏田湾核电站和长江三峡工程的物流运输项目,确立了中远物流的市场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的物流市场正迅速成长,中国的物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步伐也日益加快。那么,如何培养中国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并应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WTO对物流市场的影响
1.WTO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机会
首先,中国加入WTO必然会使第三方物流需求量大幅增加。随着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点,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进一步增加,而跨国企业一般在规划建设之时就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准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
同时,中国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会快速增长。随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不断加大,物流需求量将大大增加,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
2.入世后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威胁
当然,中国加入WTO也必将对中国物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随着跨国生产企业的进入,也会有一批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会分割部分物流服务需求量;另一方面,无论是在中国的跨国制造企业、零售企业,还是走出去的中国生产企业都需要现代化物流服务,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局面。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层次将提高,需求内容更趋复杂化、多样化。大量国外物流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可以为制造领域提供准时化物流和精益物流,支持并配合企业的先进生产方式。中国的物流企业将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面临着国外物流企业的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说,物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想在短短的三五年的过渡期内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国际化将成为中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
物流企业走出去战略
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本、管理和市场等方面都有强大优势,随着它们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中国的物流企业不能走到国际市场上去,最终将被市场无情淘汰。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目标:
——结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延伸中国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服务,中国的物流企业通过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实现提供供应链管理和控制功能的综合物流服务。
——立足中国,满足本土企业基本常规物流项目的物流需求。利用本土物流业务,搭建完善的全国物流服务网络,为有效支撑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流企业国际化中的策略
1.服务功能单一
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大部分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而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所占比例较低。
对策:提升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增强向客户提供以库存管理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和控制解决方案的能力;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
2.缺乏先进的物流理念
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的理念,大多数企业认为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对策:要实现物流国际化,必须拥有一支既有开放意识,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比较落后,为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应加快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物流企业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另外,面对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国要积极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吸引国外高级物流人才。
3.法规问题
国内的物流企业不熟悉国外法律及相关政策,国内相关法律不健全。随着物流国际化的发展,它需要更加科学、合理、高效、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立法条件尚不充分。
对策:加强对国家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及时掌握动态,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现代物流业立法成为当务之急,需要突破性的发展,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尽快研究制订各种法规制度,从根本上改善物流业的法律环境,全面建设立体物流网络,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国际上的腾飞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4.国外网络
我国的物流企业外的网络覆盖区域并不是很健全,严重阻碍着我国物流业务的国际化拓展。
对策:中国的物流企业可以采取与国外的物流公司联营、联盟、收购、兼并及自设国外网点的形式,建立完善全面的国外物流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物流业只有适应环境和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物流企业核心服务能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中外物流企业竞争与合作
1.中国物流企业如何合作
对于中国的大型物流企业来讲,若想在国内做大自己的物流公司并且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与国外的物流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应注重如下方面工作:
一是要建立全国服务网络,国外的物流公司不可能和一个区域性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
二是要培养传统海运、仓储空运和快递的规模优势;
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要快速向现代物流转型。
2.国外物流公司的国际化优势
优势一:国外的客户和渠道优势。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在进入中国以前,就已与国外的物流公司建立了传统的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优势二:信息技术的优势。
优势三: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人才的优势。
优势四:经营理念的优势:以客户供应链需求为导向;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充分整合自身传统的海运、空运等规模优势;依托其全球服务网络;海外的公司善于与其他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资源型物流公司充分合作;针对其全球性客户提供整体物流服务。
3.国外物流公司的中国本土化
国外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会遇到挑战,这个挑战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它的劣势。国外物流公司所服务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包括客户资源、人才、供应商以至物流需求等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国外的物流公司能够了解和习惯于中国的经营环境和人文环境。
物流服务的本土化还源于:利用中国物流的网络资源;利用中国物流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中国物流的成本优势,人力资源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相对国外的物流公司来说中国是比较低的。
另一部分就是需要利用中国物流的文化资源,虽然国外的物流企业服务的直接对象大部分是全球的跨国企业,但是这些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的中国企业,因此对客户的整体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这就需要本土化文化的支撑。
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是国外的物流公司在中国求得生存并迅速成长的一个根本捷径。
4.中外物流企业的合作
实现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需要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更需要与当地物流企业广泛合作。同样,国际的物流公司也希望和我们合作,这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物流企业总有一天要走向海外。
国外物流企业与中国企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可能形成强强合作的双赢局面。在与国外物流公司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尝试各种模式,这当中可以是客户资源共享,可以是业务资源和操作平台的共享,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资产的纽带关系,只要有利于双方在中国以及双方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任何模式都可以进行探讨。
高度开放的物流市场要求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适时转变市场角色,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物流服务。中国的物流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利用本土优势与国外企业展开全面合作是其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物流国际化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