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010-5-23 0:3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余江:双轮驱动 进位赶超
近年来,余江县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奋力赶超,县域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态势。2008年县财政收入增长84.5%,增幅列全省第二;2009年财政收入增长77.1%,增幅列全省第一。在谋求跨越发展、进位赶超的进程中,该县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紧紧盯住项目,推进节能低碳经济产业和涉铜产业发展,搭建产业承接平台。2009年,共引进内资22.6亿元,外资2600万美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目前,首期3平方公里的龙岗新区已基本建成,已与20家企业签订了近20亿元的投资协议,预计年内将有10家企业建成投产,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税收超亿元。二是立足扬优成势,强力扶持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雕刻、眼镜、循环经济、微型元件四大特色产业。三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和农村“卫生清洁”工程,认真实施民生工程,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做到注重实绩、突出一线,提拔重用了一批扎根基层、实绩突出、默默奉献的干部,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赣县:产业升级 协调发展
近三年来,赣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多,二产比例提高到57%,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省排名前移了9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该县抓住了四个着力点:一是以钨、稀土等资源导向型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在坚持绿色发展中整合控制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全县规模以上钨和稀土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有3家钨和稀土企业跨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二是以对接融入赣州特大城市建设为契机,投入1400万元修编县城相关规划,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打好“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品牌,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以建立健全工业化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为着力点,加快脐橙、甜叶菊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四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赣县新制定出台涉及产业发展、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政策文件71个;开通了位于赣县的赣州火车东站经厦门至日本大阪的国际集装箱“铁海联运”;新增3家银行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了城投公司、工业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建成了人力资源市场、红金物流园、昌联仓储中心等120多个项目;建立了“一站式”审批绿色通道。
丰城:创新发展 绿色崛起
近年来,丰城持续实施“生态丰城、绿色崛起”战略,全力推进创新丰城、低碳丰城、秀美丰城、森林丰城、和谐丰城建设,奠定了现代化城市发展框架。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87亿元,增长23.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亿元,增长49.5%;GDP实现四年翻番,财政总收入实现三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年翻番。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丰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培育了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研发平台1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打造“三大省级产业基地”,即废旧金属拆解熔炼加工基地、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发展生态经济,打造了国内第一个获得国家级授牌的富硒产业基地──“中国生态硒谷”,并把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与发展高产油茶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了富硒高产油茶特色产业板块。丰城还发挥毗邻南昌的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现代服务业,同时,把做实民生、培育潜力后劲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点,持续将新增财力的73%以上用于民生工程建设。
横峰:三资并举 后发赶超
近两年来,横峰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后发赶超、跨越发展之路。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6.07亿元,实现了两年翻番;今年1至4月财政收入增长66.3%,增幅居全省第九。其主要做法是,坚持主抓项目建设,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做到“三资并举”。
一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09年争取项目资金额度比2008年翻了一番,比2007年翻了两番;二是招商引资求实求好,2008年以来,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14个,其中,成功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的和丰铜业二期年产10万吨电解铜及其配套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的中旺铜业二期年产5万吨电解铜及其配套项目,预计投产达标后,产值将突破130亿元,税收达9亿元;三是激活民资求广求新,着力构建工业主导、民营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横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园,发展以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为主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对园区原有效益低、产能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腾笼换鸟”,实现了产业结构由锁业到粗铜加工,再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三次产业升级。
吉安县:开放兴县 工业强县
近年来,吉安县坚定不移地“主攻项目,决战两区”。2009年,实现县财政总收入7.2亿元,在全省排位三年前移了10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是2006年的3.4倍。
吉安县一是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一核心,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工业强县”之路,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工业园区。在占地6平方公里的县城工业园区基本做满的情况下,吉安县2006年投入10多亿元,及时开辟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凤凰工业新区,2009年创税3.3亿元。目前,全县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2户,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达14户,有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落户,另有3家筹备上市。二是坚持不懈建设宜居城市。一方面,依据县城自然条件,做活城市山水,突出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3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人口由3万人发展到12万余人;另一方面,做强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市民素质。三是坚持不懈夯实“三农”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培养产业能人,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坚持不懈做活金融文章,增强跨越发展的助推力。
东乡:抢抓项目 做大总量
近年来,东乡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投入、扩总量、提质量,县域经济步入进位赶超、大步跨越的快车道。2009年,生产总值达56.9亿元,连续三年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增长50%以上,实现两年翻番;财政收入每年增长40%以上,基本实现两年翻番,在全省排位两年前移13位。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东乡主要抓了四个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地狠抓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来,东乡向上争取大小项目400多个、资金20多亿元;狠抓产业承接,引进资金60多亿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2009年,全县企业投入15亿元进行技改,投入2.1亿元开发新产品,有8个产品获得省新产品证书,3个获得国家专利。通过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制药、化工、机电、轻纺、陶瓷五大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实施适度超前的城市发展战略,近两年来,东乡城市建设共投入70多亿元,县城平均每年扩建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2.4%。三是依托生猪、蚕桑、木薯三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东乡生猪饲养总量位列全省前三位,生猪产业收入已达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蚕桑产量居全省第二,种植户年收入万元以上的达7000余家;木薯产业带动木薯种植10万亩,种植户亩均增收1100余元。
抚州市委书记甘良淼:以县域经济发展促提速进位
参加这次会议,有三点感受:一是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二是会议主题突出;三是会议采取看、听、议的形式,使我们深受启发、深受鼓舞。
近年来,抚州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提速进位。共青和湖口县域经济发展快、项目多、后劲足,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注重学以致用,强化工作举措,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全市上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抚州将“咬定一个目标、抓住三个关键、突出四个重点”。“一个目标”,即咬定“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努力谋求提速进位,力争每年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置前移;“三个关键”,即抓住思路、理念和能力这三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各县(区)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好思路,树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切实提升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四个重点”,即突出抓好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四个重点,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依托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与兄弟省份相比,经济总量偏小仍是江西发展的主要矛盾。做大全省经济总量,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十分及时,十分必要。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实现201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不放;二是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动摇,渝水区着重围绕钢铁产业加快发展,分宜县着力发展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项目推进,加强县区重点项目调度,确保项目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加以推进,力争县区每季有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紧紧新余抓住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全力抓好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恩达、金土地等农业龙头企业,抓好10万亩油茶、10万亩苎麻等基地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进一步赋予县\(区\)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县\(区\)自我发展能力。
南昌市东湖区委书记邹传坚:在城镇化建设中争先锋
听了经验介绍、看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的英明。兄弟县区进位赶超措施得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令人鼓舞。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必将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经济大发展的热潮,也必将为东湖区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东湖区在新一轮县域经济竞争中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东湖区立足中心城区特色,坚持“空间有限,发展无限”的理念,坚持“三产富区,开放强区”主战略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核心战略,创造了区域经济的新繁荣,实现了城区面貌大变样。今后,我们将围绕“繁荣和谐进步东湖”的目标,打好经济发展“主动仗”、城市建设和管理“攻坚仗”、社会事业发展“关键仗”,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建设为主引擎,加大老城区改造提升力度,着力破解旧城改造难题,在全省城镇化建设中争先锋。同时,以“项目”为主抓手,重点抓牢一批、着力推动一批、突出提升一批重大项目,做大做强区域经济;以产业结构提升为主方向,将东湖区打造成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赣州市章贡区委书记曾少华: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根本
召开此次会议,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决心和信心,必将进一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力地促进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目标的实现。
章贡区将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为强大动力,围绕“三年内新增产值300亿元、新增税收10亿元”的发展目标,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根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以此巩固和提升赣州主城区龙头引擎地位。章贡区将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4个,总投资达110亿元。工业经济方面,将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轻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扶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电子电器及信息等三大成长型产业,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力争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后突破300亿元,五年后达到500亿元。现代服务业方面,章贡区将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发展现代新兴特色批发市场和规模农产品交易市场,推进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码头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三年后达到140亿元,五年后达到200亿元。围绕市民的菜篮子、副食品需求和城市建设需要,章贡区将大力发展蔬菜、畜禽、花卉苗木产业等郊区农业。
樟树市委书记黄玉剑: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更是对我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次大考验。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樟树实际,积极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动摇,以抓项目、扩投资为核心,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着力打造“三区一城”,即把樟树打造成低碳经济发展隆起区、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在具体工作中,樟树将狠抓结构调整不放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做大县域经济的总量;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狠抓城镇建设不放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狠抓高效生态农业不放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夯实县域经济的基础;狠抓旅游产业不放松,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
宜丰县委书记赖国根:加快绿色生态资源开发
通过参观学习,先进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所展现的大手笔、大气魄,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完全符合江西实际。
宜丰将统筹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和谐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做大工业园区承载平台,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产业效益,今年计划引进亿元项目10个以上,总引资额达20亿元以上,力争年内有1家企业上市;二是积极扶持木竹建材、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产业做大做强,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立竹加工产学研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并建设好“全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十大基地”和“国家首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做大做强已通过认证的10个绿色食品、27个有机食品的产业规模和效益;三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力推进洞山、黄檗山、天宝古村和渊明园、东方禅文化园的开发建设,以丰富的自然风光、山水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不断把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成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