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汽车业如何从大到强?
2011-3-13 14:5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李卫卫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召开。因为恰逢“十二五”开局,讨论修改和通过“十二五”规划草案成为本次两会上的重头戏。
围绕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国内的各行各业也都在积极地制定本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汽车业自然也在积极谋划自己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大计。
作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不仅关乎到汽车工业未来五年将要向何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进程。因此,对于这份未来五年汽车工业发展的“蓝图”,相关部门在制定时可谓是慎之又慎。
虽然目前《规划》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据负责此项工作的工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透露,《规划》草案的初稿已经制定完毕。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由大到强,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强调从汽车产销大国向汽车实力强国的转变。
围绕着这一总体目标,《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产能过剩、产业重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等焦点问题在即将出台的《规划》中也都被作为重中之重。
抑制产能过剩风险
根据《规划》草案的初稿,汽车行业要在2015年实现2500万辆的规划产能,占世界汽车销量的30%。据了解,这一数字基本是建立在中国汽车市场每年增长率为10%的基础上,最终确立出来的。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国全年的汽车产销量突破1800万辆。以此为基数,如果按照每年10%的增速递增,到2015年汽车产销规模突破2500万辆的预期目标非但没有难度,甚至稍显保守。
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采访时则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国内汽车产量将有望达到3000万辆,其中出口规模500万辆。
虽说《规划》至今尚未公布,具体的产销规模还没有板上钉钉。但是众多车企的“十二五”规划却都已经纷纷浮出水面。按照车企的产能规划,“十二五”期间,仅国内排名前30名的汽车企业集团的产能总和就已经突破了4000万辆大关。与2500万辆和3000万辆的数字相去甚远。
这种差距,也让相关部门和业界对汽车行业是否会在“十二五”出现产能过剩充满了担忧。对此,国家发改委协调司司长陈斌曾明确提出,要警惕由于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而加剧的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在他看来,产能过剩不但会严重阻碍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还会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而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危机,国家有关部门在“十二五”期间有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对一些企业和地方借助各种旗号大肆扩张产能,或者审批新项目的行为予以坚决抑制。
提升自主品牌份额
虽然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汽车大国,但距离汽车强国的目标却还有不小的距离。
要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实力的强弱,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是重要的考察指标。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欠缺显然与自身世界汽车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不相适应。
为了能够利用“十二五”这一关键时期,壮大汽车工业的整体实力,《规划》明确提出,将提高自主品牌的国内份额。到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要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要超过40%。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超过10%,大型汽车企业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
在业内专家看来,如果在“十二五”期间,以上的这些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突破。
而要实现这些要求,汽车企业自身的努力自不待言,相关部门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样必不可少。
从目前各大车企制定出的“十二五”规划来看,他们也纷纷将自主品牌的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此外,一些专家也透露,虽然去年年底,一些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相继到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主品牌的销量。但是相信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出台一批后续政策,从而拉动和提升自主品牌的销量,以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能够如期完成。
提高产业集中程度
如果说提升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水平和市场份额是汽车行业做大做强的“基石”,那么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就是中国汽车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能否真正实现“华丽转身”的关键。
针对这一点,《规划》草案明确指出,将坚持市场为主导,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困难企业和落后企业,达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未来计划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3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行业小、散、弱的状况长期存在。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27个省区和直辖市都在生产整车,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20家,如果再加上数量不少的改装厂,汽车企业的总数多达600~700家。而在发达国家,车企则一般不超过5家。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产业集中度始终在低位徘徊,不但造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更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既不利于汽车企业的做大做强,也影响了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
事实上,为了扭转这一行业现状,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推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尤其是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之后,汽车业兼并重组的大幕就被正式拉开。“十二五”期间,这种趋势将会愈加明显。一方面,一些重点优势企业将会借助自身实力和政策的引导加速兼并整合的步伐,另一方面,区域性的兼并重组也将进一步加速。
同时,为了能够为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和产业整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和扶持。在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汽车产业就位列六大工业之首,成为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兼并重组的行业。而在未来,类似的政策还将会陆续出台,他们将会为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进一步铺平道路。
加速新能源车产业化
作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向备受各界关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更是成为一大热点,不少代表都提出了相关的议案。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透露,目前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上报至国务院,将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公布。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出台时间在一再被推迟之后,首度有了权威来源的明确说法。
据了解,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是一份指导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相关专家表示,在这份规划中,不仅明确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还厘清了其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要达到100万辆。
除此之外,关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究竟走何种技术路径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目前也已经有了确切的说法。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就是坚持纯电动车和插电式电动车的技术路线。由科技部牵头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已经制定完毕,将有望在两会后公布。按照其中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计划达到100万辆,动力电池产能约达100亿瓦时。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三步走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还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而目前电池等核心技术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缺失以及高昂的成本已经成为其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要突破这些难题,涉及市场需求、技术支持和国家补助等多个方面。因此,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大规模出现,可能要在技术足够成熟、国家补贴到位、新能源车价和传统汽车相比拥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