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装备

物流用车:大幕已启峥嵘初现

2012-12-29 11: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古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让2012这个本来平淡无奇的年份平添了一份神秘。而现在,传说中的2012年即将离我们远去。
    在这个充斥着“末日狂欢”情绪的年份,汽车行业似乎显得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在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却有一股股的暗流在涌动。
    这一年,当车市的增速下滑再度来袭,汽车行业对此的态度多了一份理性和从容,再不像去年那样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因此,在这一年,微增长成为行业内最为流行的词汇。井喷时代结束,中国车市就此步入“微增长时代”更成为全行业的普遍共识。
    伴随着“微增长时代”的来临,过去掩盖在高增长之下的一系列问题都开始加速显现:汽车需求与环境、交通压力之间的重重矛盾,产能过剩风险的“露头”,自主品牌的遇冷,新能源汽车的进展缓慢,产业兼并重组的踯躅不前等等,都成为横亘在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之路上的“拦路虎”。
    要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扫清这些发展障碍,汽车产业的变革与调整就显得迫在眉睫。也正是在这种现实需要的推动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十二五”承前启下的关键之年——2012年,迎来了其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这一年,从政府到企业,围绕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于是,在一个全新的市场阶段前,国内的汽车产业政策正在从鼓励变为微调,而车企也立足长远,在管理、制度、体系上不断创新求变。至于位于产业链最下游的经销商们,也都在生存压力之下,通过多元化等策略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种种迹象表明,在微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整个汽车产业链条,都在或顺畅或艰难地转变增长方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应对新形势的挑战。这也使得整个行业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笼罩在一片变革之风中。
自主品牌转型求变
    车市增速的放缓、一线城市的限购、合资品牌的不断下探,让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统计数字显示,1~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总共销售579.64万辆,同比增长4.9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4个百分点。
    面对自主品牌的不断被冲击,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发出自主品牌已经进入寒冬的慨叹。而自主品牌“危机论”的观点也被很多媒体反复提及。虽然在一些车企看来,这样的言论似乎难逃“夸大”之嫌,但自主品牌面临诸多困难和危机却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下,我们看到,在今年,自主品牌企业纷纷加大了自身调整转型的步伐。除了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贴近市场外,一些企业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舍弃,通过收缩战线来集聚资源,以谋得更好的发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摆脱原来质低价廉的形象,不少自主品牌车企都将向高端化进军作为转型的重要抓手。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积极向自主高端的方向发展。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自主品牌车企在高端化上的最新成果就得到了一次集中的展示。
    比亚迪的全新中型车思锐以高配置冲击自主中型车市场,而江铃陆风也推出了首款搭载2.0T+8AT 的城市SUV-X5,北汽更是在萨博的基础上打造了中大型车绅宝D320。至于以制造SUV 见长的长城,高调发布了其定位高端的SUV 车型H8 量产版。这些在技术和配置上与外资、合资品牌相比毫不逊色的车型,一经亮相也迅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其实,不管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长城汽车,抑或是力图通过创新独辟蹊径的比亚迪,还是希望通过合资合作,借他人之力实现更大发展的吉利,都充分展示了自主品牌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主高端化的勇气和决心。而他们在技术研发上的不断进步,以及不断推出精品的举动,也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希望所在。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2013 年,奇瑞将有包括瑞虎5 和A4等在内的多款新品面世。这些被定位为奇瑞第二代产品的车型,也是奇瑞近几年来深耕技术,全面整合体系之后结出的硕果。而对于将走精品车路线的比亚迪来说,在明年搭载DMII 的“秦”也将会面世。至于暂时取消了高端车发展计划的长安企业,则以更真诚和务实的态度,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中低端市场,为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吉利,则将会延续其品质路线,以整合渠道与提升服务力的形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实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自主品牌将会以转型之姿,迎来自己的全面“自愈期”。
新能源车加速推进
    自从2010年年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曝光之后,有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即将出台的传闻就一直甚嚣尘上。今年4月18日,这部“难产”近两年,数易其稿的《规划(2012~2020)》终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
    这份被视为指导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9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目标、任务、保障措施、规划落实等一一做了规定。因此,这只政策靴子的最终落地,也被视为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盘”和“加油站”。
    在《规划》中,存有颇多争议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问题得到了明确的说法。路线的明确,为未来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定下了整体基调。除了确立了纯电动车的战略方向,《规划》还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万辆,至2020年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形成年产200万辆的产能。
    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在《规划》出台以后,各个地方也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扶持细则,各地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情持续升温。在政策的推动和“倒逼”之下,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和推广进度也明显加大。
    短短几个月后,工信部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通知》。根据该《通知》的相关要求,12月中旬,财政部、工信部又联合发布了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支持项目,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均符合项目扶持严苛条件的25 个新能源整车和电池项目得以顺利入围,涉及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乘用车、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商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电池多个领域,产品涵盖小型、中型、大型乘用车(含SUV)、客车等。
    与以往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集中在消费领域不同,此次资金流向主要是研发领域,项目入围条件也多以具体技术指标为准,而且,入围的25个项目还要面临中期评估、最终验收等环节。因此,此举也被业界视为为方兴未艾的国内新能源产业竞争圈定了“国家正规军”,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加速推进。
重组合作大幕再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汽车行业列为兼并重组的几大重点行业之首。这表明,国家将会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以此来改变我国目前小、散、乱的汽车产业格局,实现汽车行业的优化升级。
    除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特别“点名”外,在2月初国务院颁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要从2010年的82.2%增加到2015年的90%以上,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这是继2009年年初,国务院下发《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细则》,提出“3年内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以及2010年9月国务院将汽车行业列入《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之后,国家再度将汽车产业的政策关注重点投向兼并重组。
    政策信号的持续释放,也让业内人士意识到,新一轮的汽车行业兼并重组即将拉开大幕。而与上一轮兼并重组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未取得关键性突破不同,本轮的兼并重组不但有政策层面的推动,而且当前车市“告别高速增长,回归理性发展”的大环境,也为企业兼并重组战略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最佳时机。
    于是,在政府的主导和市场力量的“逼迫”下,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意识到了加强战略合作,抱团取暖的重要性。在这种大环境下,被视为“自主品牌领域第一案”的一次战略合作也在11月6日达成。
    这一天,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领头羊”——奇瑞汽车,正式在北京与广汽集团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双方还共同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这种创新式的合作模式也让业界为之眼前一亮。而随着合作关系的正式缔结,未来奇瑞和广汽将在业务的多个方面展开合作。
    据悉,目前已经有至少20家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每一家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系列平台的开发。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和人才的缺乏,这些车企的开发活动往往进展缓慢,所取得的成效也很有限。
    因此,除了兼并重组之外,在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之间,探索合作开发平台和联合采购,就成为一种既具有很强的实现可能,又能收到双赢效果的合作模式。相信在奇瑞和广汽首开先河之后,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实现研发营销优势的互通供应,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和规模优势,实现做大做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