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物流:快速成长 竞争加剧
2012-1-7 7:5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林振强
大考验、大整顿,大竞争,让快递企业在2011年的中国市场应接不暇。来自各类网购市场激增的业务,带给快递商源源不断肥水的同时,冲刷出了快递业粗放发展的弊病和短板。面对快递业逐渐向有序市场过渡,相关部门已在强化监管和规范,一些领先企业则加速产业价值链的完善。
2011年的中国快递业,什么让你印象深刻?是为未来五年描绘出蓝图的《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以140家违法快递企业资质被取缔为代表的市场大整顿?是“世纪光棍节”网购井喷带来的快递“暴仓”?还是围绕着企业退出进入、整合并购而演绎的分分合合那些事儿?
或许,对2011年的快递行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记忆图,上面不光记载着一个个名词,还有为中国快递业前景勾勒出的一条条转型发展之路。
“暴仓”大考验
如果电影《2012》所说的世界末日确有其事,如果你已提早下手从神秘网站订到了诺亚方舟的船票。如果卖家在10天前就将船票寄出你却迟迟没有收到……那么,请你再耐心等上一会儿。因为很可能负责送票的那家快递公司,已经因为快件“暴仓”而无暇他顾了。
事实上,没有谁真的会拿那部耸人听闻的电影当回事,当然也不会有人去网购诺亚方舟的船票,但人们深知,快递“暴仓”这件事却真实地存在着,有时产生的后果可能比世界末日还要恐怖。而快递企业至今,似乎仍未找到那艘可以用来化解难题的“诺亚方舟”。
2011年,中国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走得更近。各类快递企业都争相跳进这条肥水大河,希望捞几条“大鱼”。无论是区域型快递,还是全国网络型快递;无论是走加盟路线的,还是走直营路线的;无论是本土的民营、国有企业,还是具有国际背景的外资、合资企业,都不愿在这场市场争夺战中当看客。
然而,最终我们看到,在汹涌的网购包裹面前,众多快递企业却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被称为“世纪光棍节”的2011年11月11日,人们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再次发生。接连而来的包裹快件,如同被点燃的引线,传递到哪里,哪里就“暴仓”。
《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中预计,未来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将达到12万亿元。如此大的市场足以让快递企业感到兴奋和欣喜,但不应回避一个现实是,国内快递企业的成长脚步,的确很难赶上网购业务量急速爬升的速度。
即便如此,人们并未放弃对“诺亚方舟”的寻找和追逐。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各方试图用各种方法来防止“暴仓”的发生。国家邮政局与中国快递协会2011年多次召开快递服务座谈会,督促快递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做好节假日和网购高峰期的快递服务保障工作。
各大电商企业也都积极在与快递企业进行沟通,希望提前制定出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方案。快递企业也在运营模式、流程管理、人员调拨等方面进行着调整和探索,例如大多都开辟出专用通道,优先处理网购快件,并通过增派人手和车辆、加快分拣频次、实行24小时操作等方式增强“战斗力”。
在“世纪光棍节”,各大快递企业更是如临大敌。据称快递企业在全国总共调集约4万名快递员,超过700辆快递车专门负责货物运输,在货物分拣中心设立超过300条运送绿色通道,并组建超过2000人的客服团队解决消费者货单服务问题。
网购业务的红火,也激发着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直专注于电子商务的星晨急便,在2011年努力开拓着“入宅服务”业务,其中包括货到付款、开箱验货、夜间配送、拒收返货等标准服务,以及上门退货、带货换货、半收半退、试穿体验等电子商务增值服务。这与收件、派件的传统快递模式已经大不相同。
在2012年,当网购包裹再次如潮水般涌来之时,努力追赶的快递企业,可能会依然力不从心,但与“诺亚方舟”的距离显然又近了一步。
市场大整顿
“目前我国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800家,快递网络正由东部向西部、城市向郊区迅速扩展,营业网点达到6.4万处,快递从业人员已经超过70万。”在2011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用一连串数字,让我们见识了快递业的强大阵容。
如此多的企业,如此多的网点,如此多的人员,如何规范管理,对于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快递企业自身而言,都是一项严峻考验。
2011年3月7日,国家邮政局宣布取缔17家不具备资质的非法快递企业,而位列17家名单之内的大多都是国内品牌快递企业设在各地的分公司或是加盟商。最初不少人认为,这仅是主管部门在“敲山震虎”,整顿并不会长久持续。后续的发展,却并非如此。根据国家邮政局日前发布的信息,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至2011年底,邮政管理部门在全国共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771次,做出行政处罚决定185件,直接取缔140家违法快递企业。“140家”并非一个小数目,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2011年,国家邮政局还发布了多项行业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和标准。3月9日国家邮政局公布《快递行业特许经营(加盟)合同》示范文本,要求加盟商必须是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法人。加盟制是民营快递广泛采用的方式,它使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构建起全国网络,从而在快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松散的管理也为快递的不规范经营预留了可乘之机。《快递行业特许经营(加盟)合同》示范文本的施行,矛头指向的同样是快递业软肋。
国家邮政局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邮政行业标准管理办法、邮政业消费者申诉处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年度报告规定等等也在这一年对外发布。每一项措施的出台,都填补了一块原本存在的空白。
来自政策措施的压力和主管部门的推动,使快递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管理的完善和强化。直营模式的快递自不用说,加盟型快递企业也在积极行动。例如百世汇通就开始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陆续“收权”,石家庄、常州等地加盟商先后纳入直营,不仅加大了总部管控能力,也使百世汇通的网络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公司还对各网络站点负责人进行百世汇通资金平台和网络结算系统与规则等相关的业务培训,使运营风险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201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2011年依然面临着邮政EMS与中邮物流如何整合发展的考验。其更大的考验是,如何将全国各地31个子公司统一规范管理,从而将邮政速递物流“集团军”作战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强化内部管理首先从各地子公司展开。江西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将2011年列为“规范服务年”,内容包括规范管理、规范经营和规范服务等三方面;天津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以内控制度建设为契机,严格管理管控,通过建立责任明确、反应迅速、执行有力的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湖南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通过开展投递员标准化建设工作,制作教学光碟,从着装、装备等方面对投递员进行规范,提升了揽投队伍整体形象。
近年来,随着新《邮政法》在2009年正式实施,各项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快递市场整顿和规范力度逐步加大……随着这一套“组合拳”接连打出,2011年的中国快递业正渐渐摆脱杂乱无章的传统模样,逐步走上正轨。
全面大竞争
在较短时间里,我国快递业成长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的战略性服务业,市场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日本之后,受到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快递业的大发展有目共睹,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与日俱增。2011年,各类型快递企业都在依据对发展趋势的判断,不断调整着策略与步伐。
外资阵营“DHL退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消息,在2011年夏天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作为DHL在华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将旗下的三家国内快递公司,以亏本价格全数转让,从而全面退出国内快递市场。“退出事件”似乎并未对DHL造成太大影响。2011年11月,DHL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外运签订新的合作协议,计划再保留“中外运-敦豪”这个合资企业25年。就当人们还在探究DHL退出的真正原因,讨论转让是否值得的时候,DHL却已按照新的路线图大步向前了。他们除了继续稳守国际快递业务这块传统阵地外,还在将业务向专业领域和细分市场拓展,位于中国境内的第二家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在2011年正式开工建设。
这一年,DHL还在努力把业务和网络向中国中西部拓展。UPS、TNT等国际快递企业同样如此。在合肥市桃花工业园、河南郑州开发区、成都双流机场等地,都可见UPS的身影。在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你则会很容易看到TNT和天地华宇的车辆在路上行驶。
总体看来,外资快递在中国的战略各有不同,但基本是“稳”字当先。尤其是那些人们并不太熟悉的快递品牌,如来自日本的OCS、宅急便,来自中东地区的Aramex等等,已经在各地悄然延伸着“触角”。
国企阵营
在国有企业方面,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除了继续深化内部整合外,2011年的一大动作是正式启动IPO,努力成为“国内快递业第一股”。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梦想,很可能就将在2012年成为现实。
在业务拓展上,邮政速递物流“集团军”也显示出强大实力与活力。这一年,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正式牵手中国平安,联手打造“总对总”保单配送服务项目;湖南邮政速递物流与湖南电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邮电”再携手;贵州省邮政速递物流联合中石化,打造便利店物流一体化服务;安徽省邮政速递物流与江淮汽车签订协议,拓展汽车旧件回收物流新项目……
邮政系统之外的“国字号”企业表现同样不俗。中铁快运在2011年宣布,针对冷藏、恒温、保鲜品运输推出的“冷链快递”,可以实现在全国500个城市间“门到门”限时到达。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开辟出多条国内货运快线,以运送快件为主,未来他们还计划在欧美航线推出限时快递服务产品。
民企阵营
民营快递的表现,在2011年仍然最为活跃,仅有的几次整合并购事件,都与民营快递有关。以1亿元接手中外运-敦豪旗下3家国内快递企业的,恰恰也是一家民营物流企业——深圳市友和道通实业有限公司。此外,在11月星晨急便与鑫飞鸿正式合并重组,新的快递品牌“星晨急便·鑫飞鸿”由此诞生。与此同时,上海的希伊艾斯(CCES)与广东的一邦速递也走到了一起,双方将共同组建广东希伊艾斯(CCES)快递有限公司。
这一年,品牌快递企业的步伐在加快。顺丰速运自有飞机的数量在增加,在顺丰航空中的股权也在增加。在增资4亿元,成功控股顺丰航空85%股权后,顺丰速运由此成为控股航空公司的首家民营快递企业。
依靠B2B业务起家的宅急送,在2011年也有大动作,他们高调宣布将发力B2C市场。在方向调整的同时,宅急送还与用友软件合作开发了新业务系统(BOS),从而使其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并为进军电子商务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他的民营快递企业也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例如,圆通速递与南方航空签订协议,使空运能力大大提升;申通快递在孝感、沈阳等地开展合作,先后启动建设物流基地项目。
根据《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争取培育出5个以上年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面对雄心勃勃的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国内快递企业任重道远。因此,在即将到来的2012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转型升级”仍是需要国内快递企业时时铭记的四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