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暴露法规“先天不足”
2013-1-19 10:1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李卫卫
新年伊始,伴随着被称为 “史上最严交规”的实施,“闯黄灯被扣六分”的规定在执行中遭遇巨大争议。面对日渐沸腾的民意,公安部也摆出了 “从谏如流”的姿态——先是宣布见黄灯后只要及时刹车就免于处罚,后又于隔天正式宣布对闯黄灯的行为“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
无独有偶,就在闯黄灯被处罚的新规被暂缓执行的同一天,西安市原本从1月1日起禁止大货车进三环的规定也正式被当地交管部门“叫停”。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这种及时“纠偏”,一部分民众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这些主管部门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正视了民意,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两项新规定实施不到一周即在争议中过早“夭折”,似乎也难逃朝令夕改之嫌。所以,我们在为相关部门“知错能改”叫好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这两项新规定能够及时被调整主要得益于舆论的推动。而实际上,它们之所以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除了民意这一“推手”之外,根源还在于这两项新规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
不管是闯黄灯处罚的规定,还是西安禁止货车上三环的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出生、执行、遇挫、夭折的过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看似完整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缺少了一个“孕育”的阶段。而这一环节的缺失,也成为引发此后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
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交规还是“限货令”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这类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公众的参与不可或缺。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关部门在法规出台以前并没有积极地倾听民意,更没有展开充分地调查研究,而是“闭门造车”,以想当然的态度来面对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导致一些法规在根子上就“不接地气”,最终在实施中遭遇重重阻碍,最终不得不黯然收场。
以西安此次推行的三环“限货令”来说,交管部门的初衷本来是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实现货运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有序错峰出行。但是在法规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既没有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又对后续影响估计不足,一纸通告就宣布限行,导致在法规实施的5天内,西安市相关区域物流陷入瘫痪,大批货车司机歇业,出租车因为加气难大面积停运,不仅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最终,当地交管部门不得不宣布对货车“解禁”。
在此,笔者也希望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能够从这两项“短命”的新规中吸取教训,在制定一项政策或法规时,能够充分听取民意,履行听证制度,做好调研工作,让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