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御风:做自主标兵奔美好前程
2013-5-11 9:4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枭冬
自2012年上市以来,东风御风迅速建立良好口碑,销售和服务网络也在逐渐完善当中。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御风显得胸有成竹,并丝毫不掩饰其意欲统帅中国高端轻客市场的信念与雄心。而在品牌营销的策略上,御风将继续坚持东风一贯的真我本色。其相信惟有踏踏实实做好各方面的基础工作,才能最终助力自己振翅高飞。
2013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群雄逐鹿,精彩纷呈。其中来自自主品牌和高端轻客阵营中的东风御风,更是星光四溢,成为展会上颇受瞩目的明星之一。然而,对于东风旗下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轻客产品,御风在今后的市场鏖战中又将如何脱颖而出?
对此,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争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同时,他还指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积累知识,才能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中有所成就。而这一准则,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对一个产品或品牌,都是相当适用的。
技术实力突出
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产业也在“由大到强”的转型之路上继续前行。而御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茁壮成长起来,她也注定将要扛起东风引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梦想旗帜。
李争荣告诉记者,在商用车行业,东风现在堪称国内的“NO.1”。但在高端轻客领域,当年全顺、依维柯等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番,东风历经8年时间,经过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御风,已将目光锁定在了上述两大“领军人物”身上。
而且,东风非常自信,其认为,相比国内一些轻客产品1~2年的研发周期,御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许在外观上看起来差异不大,但核心技术上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产品是精雕细刻而成,不止集合了世界上同类产品的优点,更是根据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做了相应改进。”李争荣如此说。
举例来看,御风的车身高度就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中国人上、下车的时候不太喜欢低头,但很多轻客在高度上的设计始终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在空间上也会给人拥挤、狭窄的感觉。”李争荣表示,“御风为此做了调整,高度方面做了加高设计。虽然只是细节微调,但却体现了东风在产品设计上的人性化态度,以及在技术实力上的更胜一筹。”
为什么这么说?原来,即便车身加高1厘米,在产品设计之初都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比如,风阻系数、油耗水平、安全性能等,都会因为这一小小改动而变化。所以,一般的车企可能考虑到了产品变高对用户的吸引力,但真正付诸实践,还是窘于技术不够过硬而无法实现。
故而,对车企而言,把握用户的使用习惯,或因地制宜地推出符合用户需求和期望的产品,才是决胜车市的真谛。“就像当年中国用户不接受两厢车一样,一些产品进入中国车市,就要主动求变,否则可能失去占领市场的良机。”李争荣如是说。
营销策略独到
目前,御风在行业内的知名度颇高,市场表现也算不错,但这其实有点出乎李争荣的预料。按他的话说,品牌建设上东风还未完全发力,眼下在做的多是网点铺设、经销商培训等基础工作,真正的攻坚战远远没有展开。
据悉,御风虽然在去年做了上市活动,但当时仅仅是在武汉、西安和杭州举行了试点销售。所以,其销量不大,在情理之中。可截至目前,东风御风已经完成800台的销量,而今年的目标定为3000台。这就让李争荣更加信心十足,在他眼中,御风的表现已然超出预期。
而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提到的,产品技术实力出众,完全可以和很多合资品牌一较长短,迅速吸引了很多行业用户的注意;二是对于东风自身的网络体系和营销策略,御风借力不少。李争荣说:“我们现在不求量大、不求速度快,但求若做某个市场就要彻底做好。8年研发我们都能坚守,市场攻坚伊始我们也会耐住寂寞,逐渐完善网络和产品品质。”
说到御风的营销策略,李争荣认为,可以集中在“用户体验”这四个字上。他说,“今年御风的一级网点会从现有的20多家扩展到40家,只有服务到位之后,我们才会允许当地经销商开始销售御风的产品。并且,在销售过程中,我们希望得到用户的真实反馈,这样才能准确、快速地改进产品,进而建立上佳口碑。”“或许,我们现在不会做大规模广告等形式的推广,但通过这种体验式营销,御风完全可以自下而上的,先让用户感知、了解到御风的魅力所在。随后,再通过其他媒介传播,包括互联网等途径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自上而下地告知用户御风的新品动向等,从而有效打开局面。”李争荣分析道。
他还强调,御风在品牌建设上会按照自己的步点走,慢和稳一点,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他指出,御风不差钱和时间,在上市初期就要拉近与客户距离。“像在各地举办试乘试驾,已能起到集客作用。用户开上车跑一圈,高下立判。根本不需花哨的宣传。”李争荣自信地说。
强势表现初显
虽然御风在品牌策略上略显“保守”,但其市场表现并未因此而显得黯然失色。除了前面提到的御风销量不俗外,其还第一时间赢得了经销商的心。据介绍,很多经销商听闻御风正在建设网点之后,都来争抢名额有限的代理资格。而这也给御风的市场拓展增加了动力。
李争荣透露,在之前出差时,来自吉林的两名经销商就为区域代理的资格特地跟他到了沈阳。其中一家是有着经销同类产品经验、希望凭借御风扭转资金缺口的老经销商,另一家是从未染指轻客产品、但却听闻其走势不俗想分杯羹的“新人”。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李争荣只能建议他们合作经营御风,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经验与资金。
同时,他还介绍,在御风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既会借助东风汽车股份原有的经销和服务网络,也会自建部分网点。而其坚持的原则,绝不是看好某一市场便扔个“炸弹”下去,而是要在当地播下种子、开花结果。在李争荣看来,前者注重短期效益,后者无疑是从长远的品牌经营去考虑,于是其也特别重视对合作伙伴——经销商的选择。
此外,谈到市场表现,就目前来看,御风在很多细分领域都很受青睐,比如在校车、房车,或在警车、医疗用车等专用车领域,其已获得不少大单。像在湖南,御风校车凭借出色的性能和亮眼的外观,很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而在中国移动等企业用户看来,御风也是优势独具,前者频下订单就是最好证明。
河南某经销商还告诉李争荣,刚“入网”20天就销售了10多台车,令之非常欣喜。而采购御风的很多改装厂的反馈也显示,御风的底盘和发动机备受认可,动力性和空间备受赞誉,因此改装厂也特别钟爱它。李争荣说,眼下,改装后的御风,最高的售价可达到85万元一台,而其在专用车市场的潜力已然不言自明。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物流配送市场,御风更是凭借先天的优越性,成为完成“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得力悍将。李争荣分析称,在城市配送车辆上,御风在便捷、环保、舒适、节油、安全等方面,都颇有亮点。而借助欧美等地的经验,国内在轻客的使用一旦与国际接轨,其市场需求量注定迎来陡增。
未来前景看好
御风“初来乍到”,还是新人一枚,就得到了市场如此积极的反馈,并引发了经销商的一阵“暗战”,自然充分预示了,未来其将有更加亮眼的表现。而明年6000台、后年12000台的目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销售预期,还是定的有些低了。
在采访中,李争荣就告诉记者,当初御风还在调试阶段,已有用户相中非要买下。如今,抢先试用御风的他们,对产品非常满意,行驶了6万多公里,居然没有一次检修。“有时候,东风客服人员电话询问产品使用情况,建议他们定时维修、保养,其还不耐烦地让我们不要再打电话过来,因为车子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李争荣笑着说。
另外,他也特别强调,当下物流成本高,用户尤其在意物流车辆的节油性能。在城市配送中需要频繁停停走走的轻客产品,对油耗的考验更甚。但是,对御风而言,这反而成了一个机遇。李争荣介绍说,在理想状况下,御风油耗可低至约6个点;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用户反映其也不过8个点左右,这样的成绩显然是相当出色的。
与此同时,李争荣还指出,低油耗不仅仅是为了用户考虑,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汽车环保的出路在哪里?排放标准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在用上好的油品时,还要进一步地在使用过程中做到节油。惟如此,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全面降低汽车带来的污染。
不过,御风不是完美作品,即便眼下在舒适度、动力操控以及油耗上的表现足够给力,但其还是处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例如内饰上,其还会向很多轿车品牌看齐,做到更好,满足更多人对高端轻客的认识和需求。而在技术改进上,御风从始至终都要求精益求精,哪怕一个螺丝都会反复调试,充分考虑到了汽车规模性生产所需要处理的一致性问题。
李争荣强调,我们和经销商就像朋友和兄弟一样,只有我们做好了产品和服务,双方才能实现共赢。面对未来,御风希望假以时日最终成为世界级别的一流轻客品牌。“当前,一切准备都是期待厚积薄发。而打牢了基础,翅膀硬了后,御风定能一飞冲天。”李争荣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