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发展与政策论文

2003年物流园区发展情况分析及2004年展望

2006-12-25 5:0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承接2002年物流园区发展热情较高的势头,2003年,在政府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由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有利于推进物流园区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特点,对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004年,我国相当数量的新建物流园区将步入经营期,如何在物流园区建设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能够在经营上取得大的突破,充分发挥物流园区在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关于物流园区的发展问题在我国尚存在不少和不小的争议,这些争议既包括关于物流园区本身的概念和功能界定方面的,也有关于物流园区发展数量、规模是否过多、过大等方面的,还有关于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是否需要政府介入,以及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投资等机制方面的。总之,作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或者作为现代物流的网络化、区域化、规模化管理、经营、运作发展基础条件,因物流园区在发展机理、功能作用等方面与我国传统的以运输、仓储系统为支持的物流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争议的存在应当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因为争议的存在而在物流园区的发展上缩手缩脚,也不能因为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符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律,在物流园区的发展上就不顾我国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盲目行事。
    综上所述,在物流园区的发展上,需要及时进行总结,特别是针对物流园区发展上存在的争议,为维护各地政府及企业在现代物流发展上的积极性,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以便使同行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分享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利于今后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
    一、2003年发展情况分析
    由于我国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要完整地分析某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从各种渠道能够收集到的各地物流园区发展的并不十分完整的资料,现对我国2003年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做出如下分析。
    1、物流园区功能与类型分析
    对物流园区功能的争议,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关于物流园区在我国、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等范围内的现代物流发展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由于2001年发布的《国家标准 物流术语》中没有关于物流园区的标准术语,物流园区由不同的主体、在各自的区域范围进行建设和发展,是导致对物流园区的功能理解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此外,从物流园区在物流节点和网络系统中的层次分析,因物流园区服务对象和所在区域物流组织特点的不同,即便定义统一的内涵,即物流园区是物流设施与物流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因设施本身存在功能差异和企业的服务定位不同,物流园区的功能也应当是不同的。所以,关于物流园区功能的争议,从目前园区发展的现状分析,因争论来源于理解的不同,争论的意义并不大,关键是如何能使物流园区发挥实现设定的功能。
    通过对已收集到的2003年近50个冠名为物流园区(基地)项目的分析,物流园区的功能大致涉及两大方面,一是经济中心城市(包括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港口等类型)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基础功能,主要通过将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等在内的适应城市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集中规划建设而体现出来;二是依托基础功能的物流服务功能,主要作用是提供满足城市居民消费、企业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物流服务。至于物流园区的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信息服务、货物配载、业务受理、通关保税等功能,应属于进入园区企业的具体服务功能,是组成物流园区功能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宏观层面需要讨论的物流园区功能问题。
    通过对物流园区的上述两大方面功能的归纳,从满足区域物流服务需求的角度进行组合,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区域物流组织型园区。其功能是满足所在区域的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这种类型的物流园区也是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物流园区。如深圳市积极建设的港口物流园区、陆路口岸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上海正在建设的三大物流园区,青岛市规划建设的国际物流园区,广州规划建设的五大物流园区,京港合作开发的北京物流基地,以及厦门南昌、泰兴、长春等城市规划或正在建设的物流园区等,均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商贸型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在功能上主要是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条件。从2003年此类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分析,具备商贸流通功能的物流园区主要有湖南浏阳医药物流园区、深圳IT产品物流基地、深圳笋岗物流园区、广东西樵纺织品物流基地、广东韶关亿华商贸物流园、广东高州物流基地、武汉商贸物流基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成都中汽西南汽配物流基地等。总体上分析,商贸流通物流园区基本位于传统、优势商品集散地,对扩大交易规模和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运输枢纽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相对集中的区域,从运输组织与服务的角度,可以实现规模化运输,反过来,规模化进行运输组织也就为物流组织与管理活动的集中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建设专门的运输枢纽型的物流园区,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功能也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对2003年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的功能进行分析,属于运输枢纽型的物流园区包括深圳航空物流园区、大连鑫码头物流基地、大连国际物流园区、北京空港物流园区、广东南海三山国际物流园区、上海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温州港物流园区、徐州香山物流园、南昌进出口物流园区等。这些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港口服务、水运、空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组织与服务。
    四是综合型物流园区。所谓综合物流园区是物流园区兼具区域物流组织、商贸流通、运输枢纽和为工业生产企业进行配套等多种功能,但这种综合不一定是所有功能的综合,往往是上述诸多功能的不同组合。2003年规划或建设的具备综合功能的物流园区主要是苏州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长沙新港物流园区、南京龙潭物流园区、合肥新站开发区物流园区、铜陵工业商贸物流园区、沈阳沈海物流园区、江阴港口综合物流园区、旅顺羊头洼综合物流园区、广州汽车物流基地、厦门同安物流基地、万州物流园区、丹徒港口物流园区、东莞常平物流园区、顺德保税物流基地、大连甘井子综合物流园区、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等,此外,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在功能上也属于综合性物流园区。
    2、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关于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模式,尽管存在其建设和运营上是否需要政府介入,以及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投资等机制方面的争论,但从园区发展的良好势头看,争论并不影响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而根据2003年的资料分析,物流园区开发和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虽然总体上是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和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模式,但通过分析,在具体涉及到某个物流园区时,还是存在具有不同特点的开发和建设模式。
    一是政府投资或政策支持下的开发和建设模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政府部门以基础运输、仓储等设施的投资支持园区的建设,以及城市政府以土地优惠、既有设施资源整合和置换等方式支持物流园区的建设,并通常由具有政府背景或授权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此种模式的物流园区在前述的4种功能的物流园区中均有相应案例。如京港合作开发的北京物流基地、湖南浏阳医药物流园区、上海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合肥新站开发区物流园区、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等。
    二是企业合资、合作的开发和建设模式。企业合资、合作的模式在目前的物流园区建设中是较为普遍的模式,通常由商贸流通控股企业、大型工业制造企业、骨干交通运输与储运企业发起,独立完成或通过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和建设,然后吸收社会商贸流通企业、零配件供应企业、运输及仓储服务企业、专业化物流企业加盟。典型物流园区如深圳市港口物流园区、广州规划建设的五大物流园区、深圳IT产品物流基地、广东西樵纺织品物流基地、成都中汽西南汽配物流基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深圳航空物流园区等。
    3、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分析
    既然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因此,既有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依托运输组织枢纽进行布局。即物流园区往往伴随着枢纽港口、机场、铁路货站(场)、公路运输主枢纽进行布局,或直接与运输枢纽合而为一,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组织枢纽在货源集中和运输便利上的优势,以便减少装卸和搬运作业环节和降低相关关节的费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以交通运输方式直接冠名的物流园区均属于此种布局。
    二是依托交通枢纽进行布局。此类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的突出特点是位于两种运输方式的线路交叉点,或不同方向的同一种运输方式的干线网络节点上,目的是在物流组织时具有各个方向上的干线大运量、快捷运输组织条件,也便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迂回运输。区域型的物流园区和商贸流通型物流园区多采用此种空间布局方式。
    三是依托制造业基地进行布局。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相当数量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形成了规模,逐步成为自身具有配套生产能力,或者成为进出口加工工业的制造中心,对规模化的物流服务与组织需求较大。因此,许多物流园区依托这些产业集中地进行布局,以便为制造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的物流组织与管理提供便捷的服务。如苏州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顺德保税物流基地、南昌进出口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等。
    4、物流园区的规模分析
    物流园区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决定了物流园区的规模一般较大,否则就无法承载设施集中和服务企业集中的重荷。此外,由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区域的物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物流园区在规模上也相差较大。
    一是占地规模分析。2003年规划或建设的数十个物流园区中,占地面积在200亩到28平方公里之间。其中规模较小的为成都中汽西南汽配物流基地(占地195亩)和武汉商贸物流基地(占地250亩),规模较大者如丹徒港口物流园区(占地28平方公里)、大连甘井子综合物流园区(19平方公里)和上海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13平方公里)。上述物流园区在占地上的差异,主要缘于港口物流园区往往包括了经济开发的用地,实际上是物流与港前产业开发二者合一的占地面积总和,这是造成物流园区圈地印象的主因。
    二是投资规模。通过分析2003年的物流园区资料可以发现较为有趣的现象,即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与投资规模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如前述的几个大型的港口物流园区,其公布的投资数量并不靠前,规划或实际的投资规模居前的分别是武汉商贸物流基地(预计投资100亿元)、万州物流园区(计划投资25亿元)、深圳航空物流园区(投资规模为15亿元)和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规划投资为15亿元)。这种非正比例投资规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占地规模较大者往往出于远期考虑和占地并非完全是物流园区实际用地,或占地用途尚不明朗。而占地少投资大的物流园区,往往又包括了商贸、制造等项目的投资,或对物流园区的功能不很明确,过高估计了投资。
    总的来看,部分物流园区在占地用途上的模糊性和投资规模的不明确,的确造成了盲目发展的印象,是未来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很好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予以明确。
    5、物流园区的发展政策分析
    从目前国内已经出台的关于物流发展的政策看,关于物流园区的政策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些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地优惠政策。如广东东莞市对物流基础设施用地免予缴纳土地出让金。南京市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的重点物流企业,土地出让金市留成部分亦全免,企业经批准原划拨土地自行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凡未涉及产权变更、转让或出租的,免予缴纳土地出让金。
    二是财税优惠政策。南京市市政府决定,凡到龙潭、禄口、王家湾三大物流园区注册经营的物流企业,南京市市政府权力范围内的相关规费一律免除;为支持禄口机场多开辟国际航线,对暂时亏损的航线航班,由市政府给予一定扶持。东莞市政府拿出300万元,贴息支持物流龙头企业。
    三是其他与园区发展有关的政策。如用电优惠政策,对龙头物流企业给予优惠;融资优惠政策,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行政监管支持,包括简化办证手续或取消物流相关服务企业的行政审批限制等。
    二、2004年物流园区发展展望
    根据2003年我国物流园区发展情况的分析结论,考虑到2004年我国一定数量的物流园区将步入经营期,更多省及中心城市规划确定的物流园区将开始付诸实施。所以,2004年,对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将是较为重要的一年。
    从2003年物流园区发展已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一些问题角度看,展望2004年,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1、国家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总体指导性将加强
    2003年未能出台的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下,可望于2004年推出,对于我国物流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上述文件必定会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2004年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将因宏观上的调控力度加大而发展更为规范和有序。特别是从国家、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的角度,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的总体指导下,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功能确定将会更为明确,对物流园区整体的健康发展将产生有利影响。
    2、政府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投资支持将会更大
    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出台,将会明确对包括物流园区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企业的投资导向和支持,对符合规划要求或纳入政府规划的物流园区的发展将较为有利。
    首先,在我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后,如何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和效能,将会得到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对规模化、规范化组织运输服务,以及提升相关设施的功能和效率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交通运输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为运输枢纽型的物流园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其次,我国实施新的全面小康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和流通现代化是重要的产业发展导向,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商贸流通中心的结合,完全符合或与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发展机遇不言而喻。
    因此,各地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实施上若能够紧紧围绕国家及地方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进行,2004年将会成为我国明确物流园区的整体和单个功能与发展方向,提升物流园区的发展地位的转折年。否则,关于物流园区的功能、规模、空间布局等相关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很可能会失去良好的机遇或要走一段不短的弯路。
    3、物流园区为依托的物流信息化进程将加快
    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或物流本身就是相关环节和过程的信息化的产物。而物流园区因基础设施相对集中,物流服务企业与服务对象企业也较为集中,物流管理与经营活动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范围内进行,为实现进入园区企业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奠定了物理基础和创造了市场环境条件,因此,如何加快推进依托物流园区的物流的信息化,是我国物流园区在2004年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综合分析既有园区的情况,目前对依托物流园区的信息化认识还较为模糊,往往受到“信息平台”情结的困扰,但随着在信息化上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有理由相信,2004年,我国物流园区将会形成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主导企业的物流管理要求、园区范围内基础的信息服务环境的建设需要等方面的因素和特点,形成依托物流园区的多样化信息化发展局面。
    4、成功物流园区的示范性效应将更为明显
    对于在2~3前开始建设的首批物流园区,在2003年已经取得经营成效的基础上,经营业绩会进一步提升,在物流园区建设、经营、管理上的经验将逐步形成。因此,2004年,我国成功物流园区的示范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从而对后续的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和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影响,推动我国物流园区的良性发展。
   
    200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
    发展回顾与2004年展望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 雄
   
    200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进入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阶段。第三方物流客户需求稳步增长,物流服务企业扩张步伐逐步加快,物流合作关系日趋紧密,物流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为2004年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第三方物流客户需求稳步增长
    200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客户需求从更多企业、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释放出来,预计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在600-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一)需求企业增多
    1.外资企业:到2003年9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3735个,合同外资金额9072.6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82.04亿美元。世界500强中除少部分公司因为中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在中国投资外,几乎都在华进行了投资,共设立了3000多个项目,涉及所有制造领域以及多数服务领域,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和宁夏的其他所有省区市。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外资企业逐步实施本地化采购与销售战略,超过42%的工商企业在中国20个以上省份销售产品。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的特点。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物流外包,占全部物流外包企业的70%左右。通用汽车、戴尔、摩托罗拉、麦当劳、雅芳等跨国公司,构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主体。
    2.新兴企业:以高新技术、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较高,正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重要来源。2003年,通讯、电子类企业仍保持快速增长。仅11月,电子计算机、微机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1.3倍和74.9%,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生产分别增长38.3-76%,移动电话机增长24.5%;2003年上半年中国连锁经营前30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1074.47亿元,同比增长40.83%,增幅是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8%的5倍,其中联华超市以2259家店铺、总共119.77亿元销售额的业绩名列首位。据调查,中国的5000万网民中1/3有网上购物需求,电子商务网站和大型门户网站的电子商务业务在2003年都有所增长。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联想、国美电器、搜狐等一批新兴企业,纷纷借助第三方物流在网络、管理和规模化方面的专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优势。
    3.传统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全国14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1/3以上实行了公司化改造,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开始打破“大而全”的传统观念,着手对传统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改造,逐步剥离物流资产,实现物流外包。特别是汽车、家电、医药、饮料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如长虹电子、石家庄制药、青岛啤酒等,由于市场覆盖面广、成本与服务竞争压力大,越来越多地加入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企业行列。
    (二)需求范围扩大
    随着中国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拥有全国乃至国际品牌的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经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致力于消费产品的制造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直接面向零售终端进行销售的深度分销模式,如戴尔、雅芳、波导、TCL、青岛啤酒等,这些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许多企业都把分散在经营点的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物流功能从经营点剥离出来,建立一个集中控制的物流平台,来解决整个分销体系中的物流问题。从干线运输到区域配送中心的管理再到区域配送,每一个环节的物流运作都寻找服务可靠、价格合适的外包物流服务商,从而使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客户需求在服务地域与服务范围上不断扩大。比如联想等多家手机厂商在将物流外包给中邮物流时,都是要求中邮物流发挥全程全网优势,对其运输、仓储、配送和逆向物流实行一体化管理,提供从客户端到零售终端的全程物流服务,并为客户提供手机串号信息监控,使客户能及时掌握区域销售情况,有效进行销售区划管理。通过提高客户对物流过程的控制能力,使客户改进服务质量,促进产品销售。
    (三)需求层次提高
    尽管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服务仍然占第三方物流服务的80%左右,但在汽车、电子、快速消费品等典型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物流外包的需求提高到增值服务乃至一体化服务的层次。
    1.汽车物流:如华晨汽车将物料采购订单执行监控、到货接收、包装拆分和再包装、库位管理、根据生产计划的物料准备和搭配、生产线的JIT物料配送等进厂物流以及维修零配件物流整体外包给中国物流,并着手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同时,将成品车零公里运输和中转库的管理与控制,包括售前预检增值服务(PDI)、维修零配件的库存管理、包装、配送,成品车的储存等,外包给中远物流,形成比较典型的成品车一体化物流服务。
    2.电子产品物流:如联想集团为打造一个高效供应链,由伯灵顿物流负责联想集团国外市场的物流业务,嘉里物流负责国内的物料物流业务,中外运和金鹰国际货运负责在北京和上海的成品物流业务,志勤美集物流负责联想集团广东惠阳生产基地的成品物流业务,形成了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团队。
    3.快速消费品物流:如雅芳公司对中邮物流的服务需求,包括提供从雅芳产品库一直到全国专卖店的运输、仓储与配送,实现中邮物流信息系统与雅芳信息系统的实时对接,以及依托中国邮政绿卡系统和支付网关为雅芳提供网上代收货款,形成了实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服务。
    二、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扩张步伐逐步加快
    第三方物流客户需求的增长,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约有1万至1万5千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只是局限在供应链功能的一小部分,无法满足客户的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扩张的步伐逐步加快,形成了四类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传统储运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招商局物流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大通、大田、宅急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TNT、EXEL、APL、OOCL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等,占市场份额较小。2003年,传统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外资企业在中国完全开放物流市场前夕加紧在中国抢滩登陆,各类企业的佼佼者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逐步成长为特定领域的主流企业。
    (一)传统企业重组扩张
    1.中远物流:2003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宣布以11.8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收购中远物流49%股权,中远物流公司将更名为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使中远物流一只脚踏进了香港资本市场。中远物流将把收取的7.34亿元现金主要用于兴建区域分拨中心、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和完善销售网络,目标是使第三方物流业务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3-5年内取得中国物流市场5%的份额,实现中远从“全球承运人”到“全球物流经营人”的目标。2003年11月,中远物流与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达成协议,将为印度巴库(BALCO)4×13.5万千瓦燃煤自备电站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这使中远物流在项目物流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迈出的拓展海外物流市场的第一步。
    2.中邮物流:为了将中国邮政的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0多家省级子公司和众多地市分公司,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邮政物流专业体系;通过对中国邮政的物流资源进行重组和改造,并积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建成北方、南方和华东物流集散网,逐步形成由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四大平台组成的核心能力;围绕市场和客户需求,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提供一体化、定制化的精益物流服务,形成了由戴尔、雅芳、联想等一批知名企业组成的客户群,已成为领先的物流企业之一。
    3.中外运:2003年2月,中外运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DHL、UPS、EXEL、OCS等,提升其国际地位。资本市场募得资金将有30%投资于物流分拨网络。2003年9月,中外运与全球领先的端到端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i2科技公司达成了全方位战略合作意向,i2凭借在供应链与物流解决方案领域多年的全球行业领先经验及资深人才优势,将为中外运的物流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培训与咨询业务支持,协助中外运打造个性化物流服务。作为上述服务的重要延伸,中外运将成为i2解决方案系统的重要渠道伙伴与实施服务商/合作伙伴。这种由物流服务商与IT服务商的资源整合,必将进一步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与套装化要求,提升中外运的整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
    (二)新兴企业扩张升级
    1.宝供:作为新兴物流企业的代表,宝供在形成一个覆盖中国并延伸至亚洲的运作网络后,开始在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设施上加大投入。2003年年初,全球领先的仓储管理及供应链执行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EXE的EXCEED仓库管理系统开始在宝供的苏州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取代了宝供自主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并实现与原有工作流程的无缝集成,可以使端到端库存管理更完善,提高库存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设备和库区面积的使用效率。2003年10月,宝供启动总投资约5亿元的顺德国际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储存货物40万标准托盘或70万立方米的商品,每天可以处理6000张订单、2万个标准托盘,年周转货物达到700万托盘。
    2.大通:自2002年与上海实业重组以来,大通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已设立了近百家分公司和办事处,服务范围覆盖国内1100多个城市,正成为上海实业发展物流产业的主要平台。2003年9月,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空港工业区,占地67亩,总投资8000多万人民币的大通物流中心开始兴建,这是上海实业与大通进行股权重组以来至今,大通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最大的一次投入,该项目的启动,意味着大通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战略区域加大核心资源投入的序幕已经拉开,大通物流网络建设也会由此提高到新的水平。
    3.大田:在花巨资打造一支国际化管理团队后,大田公司开始加大物流设施投入。2003年10月,大田在毗邻上海的昆山市陆家镇东部工业园区,着手建设陆捷士国际商务与物流服务中心,首期投资1500万美元,总投入约4500万美元,将成为昆山最大的国际商务与物流服务平台。大田位于北京空港的仓储分拨中心也已建成投入使用,使其货物分拨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3年12月,大田继与美国联邦快递合资后,又与欧洲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商--法国捷富凯签署合资意向书,准备组建中国最大的汽车物流企业。在即将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双方将各占一半股份,以汽车及零部件的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营业务。
    (三)外资企业抢滩登陆
    1.DHL:2003年2月,DHL以5250万欧元购入中外运5%的权益,成为中外运最大的外国战略性投资者。10月,DHL宣布在未来5年内,DHL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将向中国市场新增投资2亿美元,以全力支持中国市场未来的高速增长。在抢占速递市场的同时,中外运-敦豪开始发展“快递物流”业务,在快递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短期仓储的服务,组建快件策略配送中心;在中心内部有一套自动补货系统,客户委托中外运-敦豪为他们快递包裹,并以中外运-敦豪的配送中心为临时的货物存放地,客户给中外运-敦豪一个货物周转的稳定值,如果出现缺货,自动补货系统会马上补货,从而实现对客户的物流管理服务。
    2.APLL:APL、MAERSK、OOCL、MOL等跨国航运公司,近年来纷纷组建物流公司提供陆上服务(INLAND SERVICE),以实现从承运人到物流服务商的转变,提高对货主的服务水平。随着中国对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些物流公司加紧在中国抢滩登陆。2003年3月,APLL(美集物流)与联想控股合资组建的志勤美集科技物流公司挂牌,联想控股、APLL分别占51%、49%的股份,注册资金为1400万元,致力于为IT领域的客户提供网络化、多功能、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3.EXEL:2003年,EXEL (英运物流)将其在中国的分公司-金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原英文名称Golden Eagle International Forwarding Co. Ltd.改为Exel-Sinotrans Freight Forwarding Co. Ltd.,表明EXEL加快抢滩中国物流市场的勃勃雄心。在广度上,金鹰公司准备将服务领域从高科技拓宽到汽车、消费品零售和医药健康品等领域。与此同时,金鹰公司正在坚持不懈地拓展业务网络,通过对USCL的并购,海运业务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增强和扩展。在深度上,金鹰公司通过分享最佳示范行为,将EXEL全球领先的管理和操作方面的知识技术引入到中国。另外,金鹰公司将继续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以确保一段时间后能在中国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力量,为迎接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三、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日趋紧密
    经过几年来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特别是随着第三方物流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物流外包需求,比较完整地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价值。第三方物流的客户关系,也从此消彼长的价格博弈关系,向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客户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合同服务,而是出现了委托管理、资产接收以及资本运作等多种形式。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日趋成熟。
    (一)客户价值多元化
    尽管物流服务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以运输费、仓储费为指标的结算方式,但已有不少客户不再局限于与物流服务商就功能性服务收费进行讨价还价,而是系统提出物流需求,比较各物流服务商定制的解决方案,全面评估物流服务在物流成本节省、物流资产减少、订单周期缩短、库存水平下降、资金周转加快等方面所带来的价值,一些企业甚至由董事会来做出物流外包的决策。当然,这些企业也确实从与物流服务商的合作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益,比如雅芳公司通过与中邮物流的全方位合作,一方面,由77个省市分公司仓库减少为8个区域分拨中心,物流人员由600人减少到182人,降低了物流成本和物流资产占用。另一方面,将专卖店到仓库自提产品改为由分拨中心向专卖店配送产品,加上信息跟踪和网上代收货款,提高了对专卖店的服务水平,加快了公司的资金周转。与此同时,各分公司专注于市场开拓,一年间产品销售量平均提高了45%,其中北京地区达到70%,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客户关系伙伴化
    与前两年客户拥有多个物流服务商并频繁更换物流服务商不同,2003年在一些已经外包物流的企业中,出现削减物流供应商数量和延长物流合同期限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提高,逐步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客户认识到只有与物流服务商长期合作,才有可能通过从战术配合到战略交互的演变,不断挖掘物流改善潜力。同时,物流服务商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越来越深地参与客户供应链管理,也提高了客户更换物流服务商的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客户与物流服务商寻求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如中储公司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全国性物流服务协议。中储将利用在全国的物流网络优势为中牧股份提供全国(含异地生产厂)的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中储将为其在北京、沈阳、天津郑州四地建立分拨中心,配送区域共覆盖全国20个省32个城市。2003年6月,海信与中远物流签订10年服务合同,中远每年为海信配送300万台家电,约占海信总产量六成,估计可为中远每年带来2亿元人民币收入。
    (三)合作形式多样化
    在汽车、信息通讯、家电等行业,不少大客户与服务商采用合资组建物流公司的方式进行合作,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第三方物流的资本和专业技能,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目标行业的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2003年7月,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以60%的股份,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和德国ALG公司以各占20%的股份,合资组建斯普利汽车物流公司。2003年,由上汽集团与荷兰TNT合资的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进厂物流、整车物流和维修零配件物流服务上接连获得大合同,显示出这种合作形式的优势。
    2003年9月,铁道部和国家邮政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将打破部门分割,联手进军物流领域。铁路将列车运输能力向邮政开放,邮政将仓储、分拣、配送能力向铁路开放。双方约定将共同出资发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整合铁路的运输优势和邮政的网络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有所改善
    (一)物流基础设施
    2003年,中国继续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各地仍在规划建设具有集散效应、规模效应和整合效应的物流园区。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大连等城市的一些规划合理、环境优越的物流园区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入驻。电子口岸与大通关工程也在继续推进,使国内外物流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这些都为第三方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和综合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物流政策法规
    尽管对条块分割管理、超载等不正当竞争、重复纳税等等困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为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和落实对物流企业在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路桥收费、市内配送、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有关鼓励性政策。2003年10月,交通部确定上海交运集团、北京市大型物资运输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汽车运输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和中海集团物流公司8家运输企业为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现代物流的试点企业。在试点工作中,交通部还将对道路运输行业现行的管理法规、规章和政策法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部分规章和政策进行修改调整,形成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三)物流技术与人才
    国内外物流技术提供商的激烈竞争,为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物流系统规划、优化与仿真等系统化技术,条形码及其自动识别技术、手持终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人工智能(AI)技术、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化技术,集中各种装卸搬运设备、自动存取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以及电子标签、射频(RF)等技术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及时制(JIT)、快速响应(QR)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中不断得到应用,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2003年成立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疑将推进中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进而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为了解决物流人才短缺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并由劳动部发布施行。
    五、2004年展望
    在2003年良好发展的基础上,2004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预计客户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服务企业将进一步成长,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成熟,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一)客户需求进一步增长
    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制造工厂”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物流外包来满足市场急剧扩张的需要。已经外包物流的客户将会不断扩大物流需求范围,提高物流需求层次,充分利用物流服务商的网络与技术能力,挖掘物流外包带来的效益潜力。典型行业的外资企业和新兴企业仍将是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预计2004年第三方物流的客户需求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
    (二)服务企业进一步成长
    客户需求的范围扩大与层次提升,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必须拥有独特的技术、全域性覆盖和有经验的人员。预计2004年,传统企业将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进行资本运作,外资企业将加大投入以实现在中国的控股或独资经营,各类物流企业中的佼佼者将在一系列重组与购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确立在特定物流市场的领先定位。主要物流企业所进行的物流网络布局和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新的能力,这在提高中国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将使物流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大多数区域性物流企业,则可能成为物流巨头的购并对象,或通过专业化发展,成为物流巨头在供应链物流服务中的分包伙伴。
    (三)合作关系进一步成熟
    为了与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预计2004年,将有更多的客户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达成利益共享(GAIN SHARING)或风险共担(RISK SHARING)协议,从而使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与物流服务商之间合理分享效益、降低合作风险。与此同时,一些物流企业会根据客户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行业的大客户共同寻求最佳合作形式。
    (四)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4年,预计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都将出台,国家物流服务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将完成,物流标准化体系及重要标准将不断制定出来,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将全面启动,从而为第三方物流市场创造出良好的设施、政策、技术和人才环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