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人物

物流企业应用空白给移动计算带来希望

2007-4-29 15:4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无线接入、移动计算,其具体应用效果究竟如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实际功效?在从业人的思维中,移动计算的概念又是怎样的?为此,我们咨询了一些物流公司,向他们了解物流企业对信息应用所能带来变化的感受。

近期,交通运输行业一直是本报关注的焦点。我们知道,交通运输行业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业务操作中对业务消息的巨大依赖性。我们特别关注这个行业对信息通信工具的领悟程度。为此,我们对一些物流企业做了简单地询问摸底,以下是记者与武汉某物流公司通信技术负责人岳毅的一段对话以及记者的一些感受。

  记者:据介绍,贵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一种成熟的业务序列,但是我们发现,公司的查询、管理、跟踪手段采用的仍是电话或者简单的网络登记等方式,你们对现有的其他信息传输手段有无更深入的了解?

  岳毅:的确,在目前,我们公司使用的仍是最原始的查询手段,不过这种原始的手段根据我们的行业经验来看仍是最有效的跟踪手段,只要员工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率,不失真,那就可以基本上保证我们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对于其他的信息传递手段,我们有一定了解,比如GPS、GIS,但是这些工具在企业中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成本高;二是公司的一些技术还不到位。

  记者点评:从该负责人的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企业是依赖信息交换手段来进行业务操作的,但前提是员工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不失真。

  以我们对消息传递方式的理解,人工操作的简单性和个人心理、情绪都往往会给企业的实时数据造成一定的误差,而这种误差,有的会立即给企业带来损失,有的差错则会在长期积累后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新的传播传递技术,企业有一定的了解,但要真正接受,则碍于成本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因素。这并不是移动计算和无线接入目前曲高和寡之过,企业选择和运用新的技术工具,自然要与其业务规模和成本承受能力相匹配,当这类物流企业对“物”的信息几近失控的局面制约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这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才会凸显。IT人必须看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耐心等待企业需求真正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社会宣传,特别是行业应用推广的力度。
 
  记者:物流行业是一个移动性很强的领域,业务消息交换频繁,时间性要求也高,在这方面你们是否遇到过阻碍,有无提升这方面性能的需要?

  岳毅:物流与信息流确实存在配合的问题,不过,目前我们公司采用的是SAP、ERP系统,对信息流做到了很好的监控。

  记者点评:把ERP、SAP等管理工具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但ERP、SAP这些工具也仅仅是管理工具而已,它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企业本身的核心运转流程。物流与信息流配合并不完全决定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采用ERP等工具提升的只是企业内部效率,而在运输过程中,外部“物”的信息采集,ERP、SAP等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更能渗透到业务环节末梢的手段的加入。在物流运转实际过程中,只有当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能一直达到业务边界时,ERP、SAP才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效力,物流与信息流配合的问题也会提升一大步

  记者:在行业里,已经有人采用数据实时采集,解决移动中信息采集传递的应用,你们对此有无了解?

  岳毅:据我的印象,一些物流企业应用了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第三方物流实现数据对接,这样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数据实时采集,同时企业配备无线移动扫描仪,对产品的序列号实行扫描,能够准确进行库存管理。

  记者点评:应该说,物流领域确实是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也已经具备了合适的业务模式基础。简单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简单的RFID射频技术的使用其实只是计算技术与交换技术合并的最初阶段,电子交换技术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无线扫描的库存管理也只是物流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的第一步。可见,从业人对于移动计算等更加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确实还知之甚少。由于这些企业中很少有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专家,对于有关移动计算之类的新工具的领悟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在目前的状况下,贵公司如果在业务、服务范围、工作量上有进一步扩大的时候,你们首先会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规模的扩大?
  
  岳毅:我们一般的做法是,保持好公司组织结构的完整和紧密性,让组织结构和公司业务、服务范围、工作量同步增长,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好信息畅通,让每个信息都能得到完好的执行和贯彻。
  
  记者点评:企业面对业务扩大,首选的应对手段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既然如此,如果说组织结构的完整和紧密是由ERP、CRM等管理系统来保障,那么“保持好信息畅通,让每个信息都能得到完好的执行和贯彻”又靠什么来进一步保障呢?依赖目前的手段,估计这家企业无法达到对其运转过程中的货物信息实行实时监控的境界,接下来,也许业务流越大,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就会越多。

  记者:你们接受业务委托的渠道是老客户的习惯性委托,还是有新客户的不断进入?那么,这种客户来源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呢?

  岳毅:两种渠道都有,一般通过老客户推荐,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些新客户补充我们的客户群体。物流是个圈子,在里面久了,各种资讯也能及时地得到。

  记者:如果在业务圈子内有一种信息交换的平台,也就是说可以把公司资源披露给客户或潜在用户,你们愿意为此付费吗?

  岳毅:以前试过这种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这种平台的规模太小,影响力不够。

  记者:那么,你们是如何关注竞争对手,如何了解其他公司的技术进步?如何了解同行业中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情况的呢?

  岳毅:我们对物流领域内各种动态的掌握一般是通过客户的介绍,以及圈内人的不断互动交流来获得的。

  记者点评:信息交换平台在物流行业中是比较多的,但是真正形成规模并对企业有影响力的并不多。目前,更多的物流企业都依靠自身的关系网络来发展新客户,聚集老客户,而其业务资讯的获得仍仅局限于物流圈从业人的内部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企业的业务拓展速度。可见,基于信息发布的交换平台本身是需要的,特别是其内容的及时有效性和价值稍显欠缺。如此看来,在行业内形成一个规模大、影响深的信息交换平台,在付费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是业界需要思考的课题。

  另外,行业内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未必就是成功,它在应用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给其它企业产生的影响,有时比说教更吸引眼球。

  后记: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一度使我们对移动计算之类的应用充满憧憬,然而采访得到的结果却让人意外。不过,正是这种空白才会给移动计算等新技术带来希望。因为行业需求毕竟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商机,只不过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罢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