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园区物流规划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 (节选)

2007-7-29 16:1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为促进重庆现代物流业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规划,按照战略性、协调性、指导性、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略)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按照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宗旨,以组织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资源整合,扩大开放,环境营造”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重庆现代物流业,促进物流资源优化组合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传统物流向一体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发挥重庆现代物流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四节  发展原则
(略)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重庆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和配送物流,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重庆现代物流体系。“十一五”期间,优化结点布局,建设物流平台,实施物流项目,健全保障措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10年,重庆成为全国物流网络中的主要枢纽和结点之一,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现代物流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框架。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成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
(二)具体目标
——实现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到2010年,力争实现物流业增加值460亿元,占GDP比重9.2%,年均增长16%。
——优化物流结点布局。到2010年,以主城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建设三大枢纽性物流园区、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若干综合和专业物流中心,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布局体系。
——构建物流基础平台。建成高效快捷、合理衔接的物流网络平台;初步建成资源共享、开放安全的物流信息平台。
——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到2010年,改造和提升15—20家物流企业,重点培育3—5家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收入上10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5—10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
第三章  优化结点布局
依托交通干线、口岸优势,建设三大枢纽性物流园区;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扩大沿江布局,建设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按照产业发展及生活需要,建设若干综合和专业物流中心。建成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
第六节 建设三大枢纽性物流园区
——重庆寸滩物流园区
重庆寸滩物流园区以寸滩为核心,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包括寸滩4平方公里、回兴2平方公里、石坪2平方公里和出口加工区1平方公里。园区毗邻重庆市出口加工区、港城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与渝涪、渝黔、机场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江北机场、人和汽车货运站、唐家沱火车货运站等构成的水陆综合运输国际网络相连接。
园区作为辐射西部、连接长江流域的集装箱水陆多式联运中心,重点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和散杂货水陆联运,提供流通加工、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以及保税监管、展示交易等增值服务。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寸滩二期工程、寸滩一类水运口岸及配套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港区的集装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地产商建立分拨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建设以区域物流、水路口岸物流为主,城市物流为辅的枢纽性物流园区,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其中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70万TEU以上。
——重庆铁路物流园区
重庆铁路物流园区依托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毗邻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井口工业园区,与成渝、襄渝、渝怀、渝黔、兰渝铁路,外环、成渝、渝长高速公路,兴隆场铁路编组站、梨树湾、西永、回龙坝、井口货运站、上桥储运中心等构成的陆路综合运输网络相连接。
园区作为辐射西部、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的集装箱陆路多式联运中心,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提供流通加工、仓储配送、中转分拨、货运代理、保税监管、展示交易等服务。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团结村铁路二类口岸建设,大力发展流通加工业,积极引进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建立分拨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构建以区域物流、口岸物流为主,城市仓储配送物流为辅的枢纽性物流园区,园区集装箱年处理能力达到1100万吨以上。
——重庆空港物流园区
重庆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江北国际机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毗邻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与319国道、机场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和重庆市二环高速、寸滩港区、龙头寺火车站、唐家沱火车站、人和货运站等构成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连接。
园区作为辐射西部地区、连接国内国际主要城市的物流枢纽,主要为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和汽车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和珠宝首饰、时装及海鲜、水果等高附加值商品提供航空运输、流通加工、仓储配送、中转分拨、货运代理、保税监管、展示交易等增值服务。
“十一五”期间,围绕机场航道、航空货运中心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建立货物分拨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开展国际货运代理,力争开辟国际、国内货运包机。积极开展航空货运中转服务,拓展重庆市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打造全球48小时物流网络,建设以区域物流、口岸物流为主的枢纽性空港物流园区,园区货邮年吞吐量达到50万吨以上。
完善各园区物流功能,有效利用现有场地,拓展堆场和货运站,完善园区口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园区集疏运及口岸服务能力。加强园区间协作,加快建设三大园区快速通道,形成各个园区之间有机连接和功能互动,实现各物流园区之间货物快速运转。
第七节  构建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
万州物流基地。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和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重庆辐射川东、鄂西、陕南和黔北等地区的主要结点。万州物流基地依托1500万吨深水港,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318国道,达万、万宜铁路和五桥机场为主体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设施,加快建设以集装箱、散杂货中转为主的万州港区物流中心和万州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重点发展商贸、工业和农业中转及配送物流,进一步提升万州对渝东、川东、鄂西、陕南和黔北等周边地区的物流聚集辐射能力,大力构建三峡库区区域性物流基地。
涪陵物流基地。涪陵地处三峡库区和重庆市中部,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是重庆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重庆辐射乌江流域的主要结点。依托以长江、乌江水运,渝涪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和319国道,渝利、南涪铁路和渝怀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建设涪陵港区物流中心和以化肥和化工原料集散为主的白涛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为工业、商业和农业等优势产业服务的物流体系,进一步发挥涪陵对渝东南地区及乌江流域的物流聚集辐射作用。
长寿物流基地。长寿地处三峡库区和重庆市腹心,毗邻主城,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重要卫星城市之一,是重庆辐射垫江、三峡库区的主通道。依托以长江水运,渝长、长涪、长梁高速公路和319国道,渝怀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建设长寿物流中心和西南化工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为长寿化工基地和都市城郊农业基地服务的特色物流体系。
大渡口—九龙坡物流基地。大渡口—九龙坡地区地处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重要工业区和交通枢纽。依托以长江水运,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川黔、襄渝、渝怀和兰渝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和仓储设施,加快建设大渡口茄子溪港口综合物流中心、重庆金属材料仓储物流中心、重庆铁路西站物流中心、重庆危化品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冶金、汽车摩托车、化危品、冷冻食品、中药材和农产品等行业仓储加工型物流体系,加大对九龙港区、华岩、滩子口、伏牛溪、茄子溪等地的仓储设施改造提升力度。
江津物流基地。江津地处渝、川、黔三省结合部,辐射川南和黔北等地区,是重庆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依托以长江水运,成渝、渝泸高速公路(待建),成渝、川黔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建设以仓储配送为主的江津港区物流中心和双福物流中心,以建材和矿产资源中转为主的珞璜建材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为机械制造业等工业和特色农业服务的物流体系,提升集散能力,进一步发挥江津对川南和黔北地区的物流聚集辐射作用。
永川物流基地。永川地处渝西经济走廊,是重庆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依托长江水运、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建设以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为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仓储物流,建设永川工业园区物流中心、永川港区物流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发挥永川对渝西、川南、黔西北等地的辐射作用。
合川物流基地。合川地处渝西经济走廊,位于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交汇处,是重庆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嘉陵江流域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辐射川东北地区。依托武合、遂渝高速公路、212国道、兰渝铁路和襄渝铁路二线,重点发展为纺织、医药、机电等工业和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服务的物流体系,积极建设以仓储配送为主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进一步发挥合川对川东北地区的物流聚集辐射作用。
黔江—秀山物流基地。黔江、秀山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结合部,是重庆辐射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的主要结点。依托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326国道和渝怀铁路,加快建设黔江正阳物流中心和秀山物流中心。重点为矿产品、烟草和建材等行业及边界贸易提供物流服务,提升对渝东南和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的物流集聚辐射能力,形成渝东南区域性物流基地。
第八节  建设若干物流中心
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需要,配合三大园区、八大基地建设,紧密围绕工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结合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大型工业企业和大型市场等物流服务需求点,鼓励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管理,建设若干的工业原材料、产成品及生活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汽车摩托车物流中心。根据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依托现有基础,规划建设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宗旨的汽车摩托车物流中心。中心具有整车和零部件运输、仓储、信息及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积极发展汽摩原材料和零部件水路运输、汽车整车滚装运输。
——化工物流中心。根据重庆市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在长寿、涪陵、万州、大渡口等地,建设以化学品存储、配送、运输集散为主要功能的物流中心。加强化危品物资管理和物流服务,建设改造化危品铁路运输专用线、化危品专用码头。 
——冶金物流中心。根据重庆市冶金行业布局,针对冶金行业原材料及产成品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的特点,在大渡口、九龙坡西彭、南川等地建设集原材料采购、深加工、仓储、成品销售、配送等于一体的专业化冶金物流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中心。围绕北部新区高新园、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西永微电子园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合理规划物流中心布局,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集信息、仓储、运输、配送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高效、快捷、安全的物流服务。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物流中心。根据循环经济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废弃产品及其包装进行回收、检测、分类、重用、再制造和再生循环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开发,逐步建设专业回收物流中心、废弃物流中心和再制造物流中心。
——城市商贸流通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建立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以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加强商业连锁配送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促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物流配送为纽带,整合提升商贸物流资源,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企业逐步分离物流业务,实现物流配送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重点建设“城区2小时”快速物流配送网络和城市社区配送体系,积极建设“全市8小时”配送网络,为日用工业品、建材装饰品、金属材料、家具家居、石材钢材、饲料兽药、五金等一批批发市场群、网络化的区域市场体系、边贸市场服务。
——农村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发展以区县(自治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社便民放心商店为基础的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网络,建设农副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畅通农业流通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运输、储存、加工、包装、保鲜、信息等物流服务。
——外贸物流中心。抓紧建设保税仓库等外贸物流设施,加快研究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的商业营运模式和业务流程,积极引进外向型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外贸物流。
表一  主要结点布局
 物流结点 主要功能 辐射范围
三大园区 重庆寸滩物流园区 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仓储配送、中转分拨、保税监管、流通加工、信息服务、货运代理、展示交易 西部地区及长江流域
 重庆铁路物流园区  西部地区、国内主要城市
 重庆空港物流园区  西部地区、国内国际主要城市
八大基地 万州物流基地 商业、工业中转及配送物流 川东、渝东、鄂西、陕南等周边地区
 涪陵物流基地 工业、商业、农业中转及配送物流 渝东南地区及乌江流域
 长寿物流基地 天然气化工、农业中转及配送物流 立足库区,面向主城
 大渡口—九龙坡物流基地 资源加工、冷链、中药材、农副产品中转及配送物流 西部地区及长江流域
 江津物流基地 工业及农业中转及配送物流 川南、黔北
 永川物流基地 商业、轻工业中转及配送物流 渝西、川东南、黔西北地区
 合川物流基地 工业、农业中转及配送物流 川东北
 黔江—秀山物流基地 资源加工、农业、边贸中转及配送物流 渝东南及武陵山区周边地区
物流中心 若干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 汽车摩托车、化工、冶金、高技术、商贸流通业、生活消费品、农业物流配送 全市
第四章  建设物流平台
第九节  物流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市域配送物流体系、区域物流体系、口岸物流体系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网络平台。物流网络覆盖全市,融合周边,畅通国内外。
逐步完善物流通道建设。抓住三峡工程建设及长江航道整治机遇,重点发展水路运输,充分发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水运能力,提高主城、万州、涪陵三大枢纽港区和永川、江津、奉节、合川、武隆五个重点港区作业能力,建设集装箱、特大件、化危品、大宗散货、滚装运输等水运物流网络,增强集装箱运输能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积极利用铁路资源,依托成渝、兰渝、襄渝、万宜、渝怀、渝黔等干线铁路、支线铁路和重庆都市圈铁路环线,发挥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枢纽作用,形成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铁路物流网络,提升重庆市铁路集装箱、大宗散货运输的物流服务水平,加强对经济腹地辐射渗透能力。充分发挥公路网络优势,依托“三环十射十连线”高速公路网络,畅通与周边省市大通道,实现重庆与成都、遂宁、南充、邻水、利川、恩施、长沙、贵阳、泸州等地区物资的快速流通。积极推进航空货运发展,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黔江“一大两小”机场,拓展货运航线,满足重庆本地及腹地高科技、高附加值、时效性产品的物流需求,形成连接国内和国际的高效、快捷、安全航空物流网络。
努力发挥物流结点优势。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成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体系。寸滩物流园区、铁路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以区域物流、口岸物流为主,辐射西部,连接长江流域,连通国内国际;万州、涪陵、长寿、大渡口—九龙坡、江津、永川、合川、黔江—秀山等八大物流基地,围绕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及交通优势发展区域物流;各综合和专业物流中心,发挥各自特色,提供一体化、专业化物流服务。
调整现有口岸布局和定位。建设寸滩水运和江北国际机场两个一类口岸和团结村铁路、万州水运、涪陵水运、人和公路4个二类口岸。加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口岸物流软环境,推动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实现大通关。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依托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力争建成保税物流中心。
努力推进市域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加强道路建设,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设施,优化重组各行业、各系统配送中心,建立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市域物流配送网络,为工商企业、城乡人民生活提供高效及时、低成本的物流配送服务。
工业物流配送中心依托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大型、专业、信息化的物流系统,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商业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改造、重组等方式,在管理水平、流程标准等方面再上新台阶。主城内大型工业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和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建在主城区一环以外、二环周围的交通方便地段;根据各区县(自治县)的大型批发市场、特色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物流配送网络。
第十节  物流信息平台
以信息网络资源为基础,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程度,逐步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企业为主体建设企业物流信息系统。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电子商务(EC)等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条形码(BC)、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智能运输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GPS)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为主导建设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结合重庆市产业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汽车摩托车行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重庆金属材料电子交易中心、化工供应链管理平台、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信息平台、西部江海陆协同商务系统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电子交易,并推动其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及其他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政府为主导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立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电子物流订单和电子结算、物流在线跟踪、物流政策法规、物流投资项目等物流公共信息的网上查询与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税务、工商、公安交管、金融、交通等部门要进一步开放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报关、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运输工具网上身份核查、网上年检、网上审批核准。整合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等交通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重庆电子口岸及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网上订舱与拼箱、网上分拨与配载、网上电子物流签单、网上电子仓单交易、网上电子结算等。
第五章  实施物流项目
(略)
第六章  完善保障措施
(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