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业的发展和“大通关”的实践
2008-1-16 0:3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物流是新兴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中国的物流概念1979年从日本引入,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粗放和低效。但中国的物流产业在上世纪末有了长足进步,其中发展最快的当推进出口物流。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正好顺应了中国对外开放和物流产业发展的态势,留下这样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入先进的制造业、导入现代物流、试行大通关。
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地打下了第一根桩,拉开了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1994年12月,园区第一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公司注册。1996年初,园区第一家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的专业报关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报关公司成立。
1997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唯亭海关监管点成立,成为全国首批三家直通式陆路口岸之一。从此以后,园区成为“没有港口的海港”,企业的海运集装箱抵达上海港后,可以直接运到园区陆路监管点完成进出口通关手续,这种“海运沪苏直通”的监管模式,圆了苏州工业园区“虚拟海港”的梦,亦为日后的“虚拟空港”埋下了伏笔。
2001年,园区成立国有控股的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园区发展现代物流、吸引各类物流企业集约经营的主要载体。成立之初,物流中心作为一个进出口通关点,占地2万多平方米,包括一个5000多平米的监管仓库和1万多平米的堆场,经过10多年发展,物流中心已发展成为规划面积8.18平方公里、建有各类仓储设施40万平米(其中保税仓库15万平米)的园区物流大鳄。07年被评为5A级物流产业,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
2002年,园区试行“SZV快速通关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可以在国外直接定舱到苏州,城市代码为“SZV”。货物到上海空港后,下了飞机直接装上具有“卡车航班”功能的卡车,由南京和苏州海关通过GPS电子监管,从陆路运到工业园区海关办理清关手续。这样,工业园区将上海的国际机场延伸到了苏州,从而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使园区成为名符其实的“没有跑道的机场”。目前,该模式已覆盖27个国家、66个城市,有35家航空公司和60家货代公司加盟,580家企业享用了这种快速通关方式。 2007年9月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试行了SZV返程,他们把从国外发往园区的货归结为“空陆联程”,把从园区发往国外的货称为“陆空联程”,目前已有新航、全日空、中国国际航空等在试行该模式。
2004年,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在园区进行全国首家“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该监管模式解决了加工贸易产业链上下游全国间的产品流转问题,结束了相邻企业产品必须“香港一日游”的局面。同时,也为园区物流业开展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和DC(进出口分销模式)提供了可能。目前,园区保税物流的业务幅射全国23个省市,服务于区内外2000多家生产企业。
2006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园区已有中外运、大田、UPS、近铁等23家国内外物流企业,百得科技、希捷硬盘等90多家制造业企业进驻并开展业务。
海关总署为首的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小组向省政府秘书长颁综合保税区验收合格证书
截止2007年底,园区288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贸易公司257家,物流企业175家,业务涵盖进出口贸易、报关报检、货代、仓储、运输、分销配送等领域。2007年,园区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监管货值389亿美元,监管货物总量达166万吨,初步形成了服务当地、辐射全国的商贸物流运营网络,成为“长三角”有特质、有自身内涵的物流枢纽。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