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快递突围海外
2009-11-8 1:0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 林振强
“现在民营快递企业与国际快递企业的差距还很大,目前为止甚至还没有一家民营快递拥有自己的飞机,想独立拓展国际业务,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是容易的事。”在几个月前的2009民营快递发展高峰论坛上,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让现场的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陷入沉思。
一直以来,国际快递业务被联邦快递、UPS等四大巨头占去了大部分江山,连曾经一家独大的国企邮政EMS都难以与之抗衡,在资金、装备等各方面均处在下风的民营快递更是不敢涉足。虽然民营快递名义上也招揽国际业务,但实质上只从事简单的收件和派件工作,利润较高的运输快送环节往往通过 “专线”的形式委托与外资企业,这样民营快递也因此失去了大部分利润。
在快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营企业并不想在国际市场总是为他人充当 “快递员”的角色。申通、顺丰等民营快递已经开始悄然向国际市场 “突围”。
拓 市 海 外
10月18日,一条消息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这一天,作为民营快递代表之一的天天快递对外宣布,经过近半年的充分准备,其全球网络正式全面开通。据天天快递董事长詹际盛介绍,在半年时间,他们投入了上千万元巨资,在美国、欧洲、非洲、日本、韩国、中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分别建立了分支机构或结成合作伙伴。
对天天快递在全球经济困难情况下,作出这样一个大动作,业界反应不一:有人质疑如此大的投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回报,毕竟在拓展国际业务方面,民营企业并没有优势和可借鉴的经验。但天天快递似乎早已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所准备,他们更看重积极的一面。詹际盛认为:“这将为天天快递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基础,也标志着天天快递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像天天快递一样拥有 “虽千万人,吾往矣”豪气的民营快递,并不仅此一家,顺丰、圆通、申通等都在进行着努力和尝试,只是方式各不相同。
与天天快递自建全球网络不同,顺丰主要通过与强势企业合作来进行“突围”。近日,顺丰速运 (天津)有限公司与天津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彼此共享品牌和网络资源,顺丰公司将能通过EMS网络弥补国际业务空白点。据快递行业专家、中信公司研究员张洪斌介绍,顺丰深谙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除了与邮政国企合作,顺丰也曾通过与国外航空公司合作建立“专线”的形式拓展海外市场。
另一家民营快递品牌企业圆通则是通过与日韩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拓展海外网络。圆通快递总裁喻渭蛟表示,希望通过合资公司将运件输送到日本、韩国,并日本、韩国的运件进入中国。此外,他们还计划采用与外国公司合作方式,将国内运件派发往全球27个国家。张洪斌认为,以业务为核心建立合资公司相对稳妥,但应注意对相关政策的把握。
今年3月,申通快递和美国美亚快递洽谈股权收购事宜的消息不胫而走。 “通过控股这家美国公司,我们将把业务拓展到美国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信心满满的话语犹在耳边,只是至今仍不见动静。
其实,申通对美亚的倾情由来已久,最终只开花不结果,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 “通过并购的方式跨出国门并不容易,尤其进入高度垄断的美国快递业更难。”张洪斌说。在进军海外的众多方式中,并购似乎是风险最大的一种选择。
慎 重 抉 择
在进军国际市场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民营快递仍在努力尝试,与其说是 “主动出击”,不如看成是 “被动防御”。一是,新 《邮政法》开始实施,民营企业必须另外拓展业务空间以应对可能存在的 “邮政专营”风险;二是,目前80%的国际快递业务被UPS等四家国际巨头牢牢占据,且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航空设施、网络建设的投入仍在继续,民营快递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将来遇到的难度将更加巨大。
面对种种情况,民营快递只能选择向海外突围,正如顺丰速运副总裁黄伟所言: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是在逆境中健全,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未来我们也愿意共同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水平,承担起参与国际竞争的职责,与国营外资企业共同发展。”
然而,崛起于国内市场的民营快递,虽然积累了生存经验,但在国际竞争中仍会面临新的挑战。张洪斌说:“一般看来,以业务合作为核心,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要更加稳妥一些。”
在有关专家看来,快递企业进行海外业务拓展,不单要有健全的网络,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另外对各国市场的适应和把握也很关键。张洪斌特意提到,国际快件业务的毛利率的确比国内快件业务高,但操作难度和成本也很高。此外,欧美成熟市场对本土的快递企业保护比较强,不会把市场拱手相让于竞争对手。并且国内快递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如此取得异国客户信任也是问题。
“企业在决定拓展国际业务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目的和优势是什么,不能盲目拓展。”在德利得物流运营总监恽绵看来,包括快递企业在内的国内物流企业,在走出国门的问题上都应慎重。 “我们不能为了出去而出去,应该是跟随客户服务走,哪里有需求我们就服务到哪里,不能说为了做大做强,我们就必须到国外开一家新的公司。”总之,企业走出去之前要认真思考,这到底对自己有多大的意义。
从 地 到 天
中国民营快递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用一句话概括:“路在天上,路在脚下。”“路在脚下”,是说民营快递应该正视自身不足,努力缩小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员工素质等方面与四大快递巨头的差距,尤其是应积极开拓业务空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路在天上”,则是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快递协会秘书长达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计划到2010年,在国内培养一批较大型的,有国内竞争力的网络性的快递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也为民营快递提升了信心。
对此,詹际盛深有感触: “没有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国有企业也很难做强做大,更不要说面对国际快递企业的竞争。”目前民营快递向海外发展,基本都是企业自主行为,并没有相关政策与措施予以扶持或指导,这样企业有时也很无助。
“企业行为都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目前快递方面的法规就是新出台的 《邮政法》,不过其中并没有涉及到民营快递拓展国际业务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具体问题上做出更详细的规定。”张洪斌建议。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崔巍认为,相关政策制定可以从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予以重点考虑。 “现在快递市场的发展水平不高,难以与四大快递抗衡,从产业政策上说,要加强投资指导,提升产业的层次。另外,当前民营经济的融资难成为各地反映的一大难症,这点在中国民营快递领域也有体现。因此,从金融政策上应该破除体制的障碍,拓宽融资渠道。”只有得到更多政策的支持,民营快递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才有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