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项目忙上马专家呼吁保持清醒
2009-8-3 20:3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第七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交流研讨会现场,记者看到几十块大型展板被摆放于会场四周,大部分都是各地物流园区的项目介绍和招商引资广告,以地级市居多。其中,某市就一次性推出了五个物流园区基地招商项目。
今年3月公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了九项重点工程,物流园区工程是其中之一,被视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去年的调查,我国物流园区(基地)已经发展到475个,其中122个已经建成运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此次交流研讨会上表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各方面的共识和合力,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61.8%。各地政府为贯彻振兴规划,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与规划,物流园区是发展的重点之一。
外资也十分看好这块正在做大的蛋糕。普洛斯中国副总裁赵明琪表示,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的内需市场成为所有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零售市场在过去六年中以平均16%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这个发展趋势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以仓储为例,大洛杉矶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北京市差不多,但前者的仓储规模是北京的15倍;上海的仓储市场中高品质的物流设施只占18%,绝大多数的现有设施因为城市扩展和市场要求需要更新换代。赵明琪认为这些都给物流园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虽然市场有需求,前景看好,但并不能掩盖物流园区建设和经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中指出,全国现有物流园区总体经营并不理想,核心问题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清晰,急需通过规划进行规范,节约土地资源,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物流园区前期规划缺乏论证,脱离实际,追求短期效应或追求一步到位,对本地及周边的资源、市场、产业布局没有深入调研,就盲目地让项目上马,造成布局不合理,或者功能定位不明确,造成园区空置率高,有的政府或企业甚至打着物流幌子来圈地搞房地产。
在这轮物流园区的兴建热潮中,政府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在此次交流研讨会环节之一的市长论坛上,南宁市副秘书长周异助就提出在物流园区招商引资中怎样判断谁是真正的物流投资者,而不是跑马圈地的投机者。对此,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景福建议可以从投资者的企业性质、业务模式和发展战略来做具体分析。刘景福表示,在山东德州考察物流园区时,当地政府并没有像有些地方政府一样带着投资商参观物流园区项目,而是走访了当地十家重点企业,让投资者从物流量、产业链等角度来考量投资的价值,这样效果更直观和客观。
目前,为落实物流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在牵头制定《全国物流园区专项规划》。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贺登才透露,规划的起草工作将于年内完成。对于这一规划的制定,不少业内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围绕着应该怎样进行物流园区规划的问题上。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否成功,应该接受市场的检验,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物流业或生产加工制造业或流通业是否愿意进驻园区,进驻后能否生存,健康地运作和发展。”物流策划专家李芏巍表示。“因此,在园区建设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用真实的数据说话,规划要体现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他认为,专项规划不能全国上下一刀切,对中西部地区的园区建设要给予一定的扶持。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文通建议,《全国物流园区专项规划》要突出物流园区作为物流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和城市配套设施的角色与地位,同时土地性质定位、优惠税收以及金融支持等国家性的政策支持要明确。“每个区县都搞物流园区是不好的,政府必须加强物流园区建设的通盘规划,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浙江通创物流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成锋认为,现在的物流园区规划比较混乱,“上面还没有规划,下面就都搞起来了。各地都把园区作为资源在抢占,一占就是几十平方公里。”针对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宣传自己作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的情况,但赵成锋提出,物流园区规划不能把交通因素看得过重,交通枢纽并不一定要作为物流中心,交通发达的地区应该是“通道”,而不需要都成为货物的集散地。对于整个物流布局而言,究竟应该节点多、规模小,还是节点少、规模大,他认为值得思考。
郑州恒科实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周尚勇建议物流园区规划要有量化指标,要与当地的物流业务量挂钩,通过调研找出相应的比例关系,对园区内的建筑设施、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全国物流园区专项规划》要进行标准上的要求。此外,规划时要论证投资收益,确立投资回收期。
“在新一轮‘物流热’兴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陆江在会上表示。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对当时物流园区进行过清理和整顿,意在规范建设投资上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不少专家表示,希望《全国物流园区专项规划》早日出台,各地政府和企业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要让行业整顿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