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2011年中国重卡市场走向
2011-3-27 14: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王小民
2010年的重卡销量以近乎“井喷式”的增长突破了百万辆大关。而对于刚刚开始的2011年中国重卡市场究竟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目前似乎众说纷纭。众所周知,重卡是一个与国家宏观环境息息相关的行业,那么通过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及相关政策的分析,或许能让我们隔皮猜瓜,从中摸到2011年重卡市场的一些“脉象”。
投资仍盛潜力巨大
今年“两会”,各级政府首次将民生增长置于GDP增长之前。但即便如此,一方面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仍有不少项目尚未完结。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然在快速推进,尤其是在中西部等地区,再加上中国房地产市场每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需求仍然旺盛。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一大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其中无一不涉及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有很多都基于50年不落后的标准。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大量的高速公路、高速+普通铁路、交通、机场、矿山、油气田等亟待建设。
显而易见,迎着“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曙光,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还有三分之二的地区需要大力发展,而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中国重卡市场的巨大潜力。
消费趋弱 放量难现
当然,对于中国重卡的产销能否依然旺盛,我们不仅仅要看投资,还要看消费与出口是否给力。
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的压力,都使宏观经济的总基调转向“全面紧缩”。而对于各大重卡企业来说,还将面临着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下滑、现金流困难等多重风险。柴油、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飚升,必将给重卡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在重卡企业毛利率出现较大下滑的形势下,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盈利空间,惟有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以及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
与此同时,我国重卡行业经过这两年以来的透支性增长,市场留给2011年的增长空间已被一定程度的压缩,难以再持续放量增长。因此,即便各大厂家或圈地建厂或重组收购,也难以掩盖中国重卡今年产能过剩的事实。换言之,在“十一五”的末期,各大厂商虽然纷纷对自己的未来表示出了极大地信心,但必将有超过半数的厂家完成不了年前制定的增长目标。
至于“蛋糕”怎么分,在口碑相传的重卡市场,还是强者更强。此外,作为规模效应显著的重卡行业,最近几年,各大企业都在加快产业链条的整合步伐,中国最早实现最优质资源整合的陕西重汽就形成了包含潍柴动力、陕汽、法士特、汉德等在内的黄金产业链,并以此推动了陕汽重卡的迅猛发展。正如一位业内专家评价的那样,如今整车厂和柴油机厂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数年前的战略合作,逐渐向股权合作演变,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已经越来越多,这无疑增加了这些大企业的竞争力。
政策导引拉动升级
随着我国车船税、汽车燃料消耗限值新标、国IV排放标准的逼近、环境税开征在即等政策的出台与调整,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重卡市场形成较大的抑制效应。
此外,今年值得重卡企业关注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汽车管理的任务将主要放在节能减排上。因此对汽车行业的鼓励政策将会更多地体现在扶持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上面。特别是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商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表示不支持浅资历、小规模企业的进入。这将有助于规范我国重卡行业,维护重卡竞争秩序,实现重卡产品由低端向高端的过渡,推动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随着我国运输行业逐渐走向集约化,大型物流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另外,运输业的盈利模式也将从过去以超载为主的形式转向目前以追求运输效率为主,这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型化、动力提升、智能化、可靠性,尤其是燃油经济性将会成为关注焦点。国内物流市场会带动部分长途牵引车的增量。此外,计重收费的政策使得盈利车型发生变化,一些用户的在用车辆在2011年将得以快速更新,使一些需求提前释放。
而从产品发展的趋势来看,油价的日趋高涨又迫使重卡向高端化、轻量化、大功率化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在轻量化产品上,中国重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1年,14吨以上重型卡车主销功率将在300马力以上,350马力以上牵引车细分产品将更受青睐。这一趋势,在各家企业新一代重卡产品上都表现的尤为明显。
出口渐旺品质提升
虽然中国重卡国内市场异常火暴,但海外市场却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由于中国的重卡在产品品质与技术含量上还与国际重卡巨头有不小的差距,这使得中国重卡产品长期以来难以打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据统计,中国出口的货车类产品的平均价格在1.5万美元上下,牵引车的出口价格在3.5万美元左右。而国外同样配置的双桥牵引车的价格却在12万美元左右。两相比较,中国重卡的价格优势显而易见。因此,在中东、北非、拉美等不发达国家的传统市场,对中国重卡产品的持续性需求非常旺盛,中国重卡产品的替代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而近几年来重卡企业通过过去20多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产品品质正逐步接近进口重卡,使得市场竞争力逐渐提高。正如一位变速箱企业的老总所言,当中国市场真正需求这种产品时,无需多时,中国的企业就能迎头赶上。因此,即便是今天我们的海外市场不大,但未来必然看涨。
据了解,2010年,我国载货车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其中自卸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而牵引车和专用车出口比例也在逐步上升,这些良好的势头与喜人的形势为中国重卡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以来,以陕汽为代表的中国重卡企业出口也取得了新突破,一些企业也在海外设立制造基地,中国制造口碑也逐步得到各国认可。面向全球市场,中国的重卡出口区域依然还是北非、亚洲以及南美洲。这些地区的国家因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卡车,尤其自卸车的需求量较大。但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虽然这些市场比较稳定,但是所产生的利润却仅占到行业整体的80%。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如果没有重大的利空政策出台,2011年中国重卡最多只有98万辆左右的市场,其增量主要体现在二类底盘专用车上。另外,在排放标准升级以及用户趋于成熟的背景下,市场对使用寿命长、油耗低的中高端重卡的需求将明显提升,中高端重卡的市场份额会有所上升。